对于残疾孩子来说,天生的缺陷让他们如折翼的天使,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和爱护。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技能,融入社会,市特殊教育学校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关注孩子们成长,让他们在趣味活动中绽放生命的光彩。
爱心超市
真实体验促成长
“大家排好队,都记得自己有多少积分吗?现在去挑选商品吧,记得要在自己的积分范围内哦。”启九班班主任李金玉对同学们说。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有间爱心超市,每月“开张”一次,里面的商品并不售卖,而是通过积分兑换。4月18日,爱心超市再次“开张”,迎接前来“选购”的孩子们。
和普通的孩子们一样,这些特殊的孩子也喜欢逛超市。面对自己心爱的商品,孩子看看摸摸,但最终还是在挑挑拣拣中选择自己的积分能够兑换的商品。所有人都挑选完成后,老师将积分卡发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到门口的“柜台”进行兑换。可以看到,一些孩子拿着心仪的玩具高兴地离开,一些孩子放下喜欢的商品,拿起需要积分较少的物品,脸上带有一丝失望。
据了解,爱心超市的商品大多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捐赠,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喜好采买一部分。其中,最特殊的则是孩子们手工制作的小饰品。“这些手串、头绳都是孩子们手工制作的,放在这里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这些东西孩子们很喜欢,兑换率非常高,既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树立了信心。”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务主任李瑞芳说。
爱心超市在最初建立时,并非积分兑换制。对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是最重要的,所以学校逐渐将该超市定位为积分兑换,让孩子们有“价值”的概念。每个老师手中都有积分,根据课堂表现奖励给大家。
“这里的孩子很多都思想简单,他们没有买东西需要付钱的概念。所以我们通过积分兑换让他们明白,买东西是需要有付出的。同时,他们为了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在课堂上努力表现。活动既可以让他们学到生活技能,也能规范他们的行为,并且还能在寓教于乐中让他们感受到快乐。”李瑞芳说。
送学上门
情暖“折翼天使”
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不断提升能力。然而还有一部分已经到了学龄却无法上学的特殊孩子。市特殊教育学校每年根据市残联提供的名单,为这些孩子送学上门。
现年14岁的媛媛,家住海南区,她患有多重残疾。2019年到了入学年龄的她,因为重度残疾无法来学校上学,市特殊教育学校便指派2名老师为她送学上门。
教师康汝燕自2019年起就一直负责媛媛的学习。“我们第一次去她家的时候,孩子只能趴在床上,只会发出‘嗯、啊’这样的声音,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靠家人照顾生活。”康汝燕说。
每个月2次的送学上门,孩子最初连配合老师的能力都没有,走神、发脾气,课堂上状况百出。渐渐地,在老师的不断努力下,孩子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抓握东西,能够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后来,听说老师们要来,她都会主动趴在窗户上张望,期待他们的到来。
“孩子进步特别明显,送学上门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康汝燕说。在老师的建议下,媛媛的家长克服困难,由爷爷奶奶带着她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旁边租房入学。如此,孩子的进步更快了,简单的自理基本上没有问题。
目前,市特殊教育学校共为14名儿童送学上门。送教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向,解答家长疑问,针对孩子的日常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每次送教结束后,老师们都会鼓励家长要有信心,不要放弃教育孩子,帮助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
“接下来,我们还会开展更多有特色的活动,让残疾孩子们学会技能、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引导他们跨越障碍,不断进步,追求光彩人生。”李瑞芳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