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建设目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海南区农牧水务局工作综述

农区整体环境逐步改善。

区农牧水务局在农区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宣传会。

2023年,海南区农牧水务局坚持高标准调研,全心全意解难题,针对关于“菜篮子”工作、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问题,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

农牧业生产保供稳中有进

2023年,区农牧水务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等果蔬种植稳步发展,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推广中,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档升级。抓牢粮食安全,建设面粉加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使农产品产业链得到延伸,产品多元化。截至目前,海南区粮食播种面积4200公顷,同比增长11.73%,占全市任务总量的96.92%。2023年粮食总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9%。葡萄保有面积635.8公顷,占全市的42.39%。蔬菜种植面积98.3公顷,同比增长19.1%。牲畜存栏量11.6万头(只),同比增长25.63%;禽类存栏量36.7万羽,同比增长46.9%;肉类产量3267吨,同比增长41.57%;禽蛋总产量3716吨,环比增长10.89%;能繁母猪存栏量1024头。水产养殖面积约10公顷,2023年投放300万尾虾苗,产量约2.5万公斤,产值约200万元。

乡村振兴成果巩固拓展

区农牧水务局逐步建立起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葡萄、碱水虾、蛋鸡、生猪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养殖,规划实施全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区农牧水务局按照“培育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23年完成家庭农牧场认定15家,申报示范家庭农牧场12家。区农牧水务局按照“季度排查、季度报告、常态管、动态帮”防返贫动态监测要求,如期完成2023年前三季度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严格落实两项产业到户帮扶政策、脱贫户小额信贷支持政策,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区农牧水务局开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区农牧水务局大力推动农牧业品牌建设,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基础,结合“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以荣冠、保元、阳光田宇等农业企业为多点带动辐射的规模化养殖及葡萄种植、葡萄酒产业集聚圈,并持续推动农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扩大碱水虾、生猪、蛋鸡等优质农畜产品影响力,提升“阳光田宇”“巴镇万亩滩”“保元鸡蛋”等农业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名特优新”“二品一标”认证、特色产品商标注册等。目前,阳光田宇“鲜食葡萄”“酿酒葡萄”被评为“绿色食品”,海南区猪肉、蛋鸡、肉鸡、肉羊和葡萄被认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区农牧水务局扎实推进农区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推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目前,农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大型养殖场基本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22%,农药、化肥使用量始终保持负增长。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区路网基本形成,村庄公共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得到改善。全区改造农区户厕2119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6%。2023年,海南区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区2个,分别为拉僧庙镇曙光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片区、巴音陶亥镇四新村—羊路井村畜牧养殖示范区。

水利事业稳步推进

2023年,区农牧水务局加强用水总量指标控制,完成年度用水计划核定,强化用水审批和监督管理,对上半年超计划取用水户下达超计划预警通知书,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用水管理,严格按照下达的用水指标用水;实施地下水位监测项目,目前监测设备平稳运行;成立专门队伍对辖区内的取用水户进行排查,对部分企业存在计量设施安装不符合相关规范、计量设施未及时进行校验等现象下达了整改意见书,要求涉及企业按时限进行整改。

区农牧水务局持续推进河长制工作,全面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保护治理管理责任体系,设立三级河长46名,设置黄河干流基层河道警长3名,累计巡河929人次;充分利用“河长+检察长”联动协作长效机制、“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协作长效机制开展河湖管理保护专项行动,推动河湖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多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执法秩序稳定向好;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开展河道采砂巡查检查40余次,已完成整改河道“四乱”问题29个,确保辖区14条河道全年畅通。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