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追忆】代兰塔拉铅矿之艰苦创业篇

本土·追忆

    1958年,第一批建设者就在这家废弃的羊圈一角,搭上椽子,铺上席子,再压上些野地的沙篙,用大泥一抹,就建成了既住人又办公的居室了。


  李万永

  1958年,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在甘德尔山东麓开展了一场千人夺铅大会战。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峻的考验与磨砺,锻造出了一支由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坚强队伍。他们怀着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纯朴感情,不讲任何条件,不计个人得失,大干、苦干、拼命干,全身心的投入到光荣而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大会战是那么的昂扬激越、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硕果累累。

  审慎决策 筹建铅矿

  甘德尔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探明的矿产资料显示,主要分布在甘德尔山东翼的矿化带长6500米,宽30~50米;矿石成分中,主要含有铅、锌、硫,其次还有铌、镉、锗、铁、镁、锰及微量的金、银、钼、钡等矿产元素。

  在铅矿未上马之前,甘德尔山脉东麓一避风山弯里仅有一名康姓邮电巡线员于1953年修建的几间土坯房。那时节,因人迹稀少,常有青羊、大头羊、黄羊、兔、狐乃至灰狼等多种动物,单个或集群出没于山涧荒原上。所以,生活在这里农牧民经常到这一带打猎。他们在长期的涉猎活动中,在群峰连绵的甘德尔山脉间,不经意地发现了裸露在明外的高品位、晶莹闪亮的氧化铅块。于是,他们把含铅量极高的矿石放在羊粪上烘烧炼出了铅块,尔后再加工制成猎用子弹或铸成铅锭运到鄂托克旗,以每斤五角钱的价格卖给公家收购站。

  1958年,伊克昭盟盟委根据民间炼铅的信息,派人到实地踏勘、调查,并结合有关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后决定:开发甘德尔铅矿,为民造福。同年4月7日,抽调白成德(盟医药公司经理)、张宝印、张荣等3位同志到甘德尔山进行开矿的筹建工作。他们途经拉僧庙时,找到了曾在甘德尔山采过矿石的周广山、郭福都等人做技术指导。没有启动资金,就向银行贷款400元,在拉僧庙买了5个刨锤、十个钻头、一根撬棍、以及锅碗瓢盆吃饭的家伙什和一些粮油食品,向拉僧庙化工厂借了20根椽子,7领席子,雇了一辆牛车拉倒了甘德尔山下,在老住户康家废弃的羊圈一角,搭上椽子,铺上席子,再压上些野地的沙篙,用大泥一抹,就建成了既住人又办公的多功能居室了。在这样一穷二白极简陋困难的条件下,正式拉开了筹建铅矿的序幕。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家安顿下来后,立即开展了矿源查找工作。由周广山、郭福都等人分别做向导,将断断续续招收的全部人马分成几个小组,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踏遍了甘德尔山的沟壑峰岭,并远涉桌子山脉的千里山、摩尔沟、骆驼山等地。从山体表层裸露的矿脉征兆(俗称黄汛)分析判断,基本摸清了矿源分布的概况,并将所掌握的情况及时呈报盟委。于是经盟委批准,1958年5月1日,地方国营甘德尔铅矿正式成立了,白成德任矿长兼党支部书记。

  在这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办矿,面对的困难很多,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没地质资料,只凭山体冒头矿脉征兆跟踪挖掘,不知内里储量状况,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造成无功而返,浪费人力物力的被动结局;二是在很短时间内招工人达2000多名,吃、住、特别是饮水等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工人都是来自农村,没有开矿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且自由散漫,生产管理难度大;四是没有技术人员,没有必要的设备,就凭镐刨锹铲麻袋背,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因此,一度出现人心浮动的事。

  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矿党支部及时召开多种会议,首先统一党员、干部和生产骨干的思想认识,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职工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革命传统教育,大讲矿山发展潜力和前途愿景,从而稳定了人心,激励起广大职工“甘于吃苦、以矿为家”的理想信念和主人翁责任感。与此同时,为解决职工吃、喝、住等问题,矿里组织了队伍在矿区周围先后打了十一眼井,每眼井都是几十米深,但只有三口井见了水,而能够汲取水量的仅有一口井,根本解决不了缺水的问题。于是,就到30多里外的黄河拉水。起初是用两辆牛车,两头毛驴拉水、驮水,甚至动用多人去背水。往返70里路程,一天只能背一趟,可谓滴水贵如油。所以,人们对水是十分的珍惜,做到一水多用,当时一碗水解决全家洗脸问题是常有的事。后来有了汽车,可从包钢建在卡布其沟口的水泵房处拉水,极大地缓解了吃水难的问题。而吃粮很长一段时间需到卡布其粮站购买,如此从铅矿通往卡布其的山涧小道上,从早到晚都有背着粮袋前行的人,特别是粮食供应紧张时,那路上更是人流如梭。后来,铅矿盖起了石垒的大礼堂,经与粮食部门协商,一个月粮站人员到矿里集中售粮一天,大大减轻了人们的精神负担和生活压力,及至后来,矿里有了粮站,那就更方便了。

  刚开始时,许多人只能住在山坡上自然形成的大小石窟或在干河槽构筑的地窑里,即在半明半暗的土墙上面搭几根椽子,上面铺上柳笆和野草沙篙,抹一层薄泥,就成了一户人家的居室。后来,矿上发动大家去山沟里砍伐榆树,破开后顶替椽子搭在屋顶上,而墙体是人们从山上背下来的石块、石片干垒起来,然后用麦草粘泥一抹,就因地制宜,挖地窖3000多平方米,修建干砌石板房数百间,并成功修建了冬暖夏凉、满面门窗的石窑洞60间。还建起了石砌大礼堂、职工食堂等。至此,吃、喝、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职工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与此同时,矿里继续组织队伍寻找新的矿源。他们顶风冒雨,风餐露宿,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石坑里积淀的雨水,一心想的就是快点找到矿点、快点挖出铅。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了多处新矿点,经过筛选,矿里决定在甘德尔山东侧开掘1—4号4个井口。于是乎,在沿甘德尔山东麓延绵十几里的多个工地上,展开了“向高山开战,让荒山献铅”的大会战,响亮提出了“大干、苦干、拼命干、誓将红旗插遍甘德尔山”的战斗口号。

  刚开始的采矿,因为没有地质资料,完全是跟着黄汛(蕴藏在深处的铅沙的表象)走,忽而上行,忽而下沉,忽而遇到很深阔的一大窝,忽而又成了一条窄窄的矿线。铅砂被裹挟在石缝、石坑间,较石头松软的多,可直接用刨锤(一种用于刨挖铅砂的专用工具,锤头下方有一圆孔可镶嵌更换秃钝的钻头)挖,由矿工用特制的小麻袋往外背。背砂人沿着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弯弯曲曲的巷道背到山外。巷道里点的是麻油灯,背砂的人拄着特制的短拐杖,有的低处抬不起头,忘记时猛抬头,虽带着安全帽,也被顶的头疼。难怪当时有人形象地编出这样的顺口溜:“窟窿车间驮子工,手柱拐棍爬着行;粉尘弥漫灯不亮,白茬皮袄黄橙橙”(指白茬皮袄被金色铅砂浸染上色之表象)。后来,掘进的巷道越来越深,长距离人背劳动强度过大且生产效率很低。于是,就在铅砂集中的地段开凿出一条较宽敞的巷道,人们将铅砂背到巷道里倒在胶轮车上,车满后再由专人推至井口外。

  4号工地的井口开在山顶,汽车上不去,机电车间的师傅们从井口到山下架起了两条钢丝绳,上面悬挂两个铁斗,装满铅砂的斗子飞速下滑时,又将下面的空斗子牵引了上去,这样周而复始,上下穿梭,不断地将铅砂输送到山麓,很好地解决了汽车外运问题。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战,矿里先后淘汰了出铅不太理想的二、三号矿点,只保留并集中力量进行一、四号两个坑口的采掘生产,且一直延续开采了几十年。

  与此同时,还在甘德尔山西侧大山深处找到了一个高品位的结晶块状的矿体,并成立了一个工区扎营黄河岸边(即现在的黄河大桥北边那片住房)进行开采。虽然产量低但含铅量却高达80%,可直接销售且价格昂贵。

  而一、四号工地产出的铅砂,有的品位低达不到出口质量要求,形成大量积压,占用资金,浪费资源。为此,矿里经过多方调研并发动群众,在矿区一平整地块建起了数座平炉开始了土法炼铅作业。当年炼出粗铅45吨。无疑,这是将低品位铅砂进行加工、创收增效的一种探索之路。

  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峻的困苦考验与磨砺,锻造出了一支由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坚强队伍。他们怀着对党坚贞不二,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纯朴感情,不畏难,不怕苦,不讲任何条件,不计个人得失,大干、苦干、拼命干,全身心的投入到光荣而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从而在建矿仅8个月的时间里,除完成了多项基本建设工程、大大改善了职工吃喝住行基本生活条件外,硬是靠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1958年共生产铅砂2780吨,高品位结晶矿石270吨,两项折合成100%的铅纯金属为861.6吨,冶炼出粗铅45吨,实现利润191.39万元,赢得了建矿开门红,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

  首战告捷开门红,全矿沸腾豪气增;

  任尔前行多艰难,拼搏进取勇攀登。

  1958年,第一批建设者就在这家废弃的羊圈一角,搭上椽子,铺上席子,再压上些野地的沙篙,用大泥一抹,就建成了既住人又办公的居室了。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