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乌海日报》经济版连续推出“乡村振兴·头雁故事”系列报道,集中讲述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的创业故事。每一名“头雁”的创业事迹都很精彩,催人奋进,发布后,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在我市“头雁”队伍中,本土化人才占比很高,成绩突出。农产品“带货王”王月婷出生于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15年扎根农区、服务农区居民;创办水产养殖企业的武丽是土生土长的巴音陶亥镇人,在外打拼多年后选择回乡创业,改良盐碱地,养出“致富虾”;乌海小伙马骏勇闯设施农业赛道,把撂荒数年的百余栋温室大棚变成增收“聚宝盆”;王保元、曹俊兰夫妇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坚定不移发展蛋鸡养殖产业,建成“内蒙古乌海蛋鸡科技小院”……这些本土“头雁”怀揣创业梦想和建设家乡的激情,以“阵雁排空”勇往直前的干劲和奋斗姿态,蹚出了一条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本土人才更是重中之重。毋庸置疑,“头雁”项目在培育乡村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笔者以为,应推出多元化乡村人才发展支持政策,积极搭建乡村人才发展平台,做好乡村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引导支持大学生、创业者等返乡创业,厚植爱农助农情怀,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强磁场”。
择优储备,建好人才“蓄水池”。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放在突出位置,出台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引进人才返乡任职创业。在精准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重盘活本土人才资源,从待业大学生、退役军人、乡贤能人等群体中发掘和培育高素质农民,通过职业认证、定向扶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强化政策激励,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更多乡村振兴实用人才。
靶向培育,搭建人才“充电站”。要瞄准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将其纳入“头雁”范围,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针对“头雁”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要采取“对症下药”的办法,开展综合施策、多点发力的系统性培育,帮助“头雁”突破在思想观念、实践经验、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瓶颈,让“头雁”取得真经,练就过硬本领,发挥好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政策扶持,扩大人才“朋友圈”。“头雁”项目在培育乡村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职称评审、人才评选、种养补贴、产业园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制定并实施倾斜政策,帮助“头雁”解决经营困难、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要建立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建立覆盖全面、资源共享、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各领域本土人才竞相成长,不断扩大本土人才“朋友圈”,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随”的人才雁阵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