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土植物“家族”更兴旺

“你看,它这样其实是在‘装死’。”近日,在我市一处育苗基地,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韩春荣指着一株枯枝说。

这株正在“装死”的植物名叫绵刺,在外行人看来,一定认为它已经死了,而韩春荣和同事们则能在枯枝中辨别出哪个是绵刺,他们正通过技术手段,开展绵刺培育扩繁工作。

“绵刺对干旱气候具有特殊的适应性,有时会呈现‘假死’状态,当获得一定水分时,又会恢复正常生长,并可开花结果。”韩春荣说。

绵刺系古老孑遗种,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在我市土生土长多年的本土植物。由于其分布区狭小,致使数量日益减少,其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微弱,技术人员便开始想办法培育扩繁。

韩春荣说:“绵刺属珍稀濒危植物,我们从去年起开始绵刺的扦插繁殖实验,目前实验已初步成功。育苗基地还培育有四合木、蒙古莸等植物,它们中的一些已经用于我市绿色矿山建设和荒漠化治理工作。”

韩春荣读研究生时就来到乌海,与导师共同研究乌海地区濒危易危植物的培育扩繁工作,在一次次的野外调研和与这些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渐渐对乌海的植物有了感情,毕业后决定离开家乡,继续到乌海从事相关工作。

据了解,乌海地区拥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近10种,它们普遍耐旱耐盐碱,对于防风固沙效果显著,但它们又具有年龄大、数量少等共性,自我繁殖更新能力极其有限。

我市本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对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远高于外来植物和常见园林绿化品种,其构建的植物群落具有高度稳定性,能够长期发挥生态修复功能。为此,韩春荣和同事们不断试验研究,探索植物插穗修剪方法,在大棚中调控不同植物适宜的温度、湿度,研究对植物生长有助益的药物和药物浓度,大量记录数据,并从植物群落生态稳定性、建植成本角度出发,筛选出适宜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植物,逐个突破扩繁、移植及养护等技术瓶颈。

“由于我市地处两大沙漠和一处沙地之间,土壤多为沙质化、砾石化,生态较为脆弱,而我市原生植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力极强,通过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培育移植本土植物,能够极大提高苗木存活率和治沙效率,阻止流沙扩展、修复自然生态环境。”韩春荣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适地适树的原则,深入挖掘、开发和利用乡土植物资源,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如今,育苗基地培育的耐旱、耐贫瘠的本土濒危易危植物,正为我市荒漠化治理提供着牢不可破的绿色“支撑”。

“今年3月起,育苗基地培育的8000余株蒙古莸和500株四合木已被种植在海勃湾区库布其—毛乌素沙化地综合治理区,它们的耐旱、耐寒等特性也使其很快适应治理区的环境,现在已经长出新叶。下一步,我们计划再培育2万株蒙古莸,用于我市荒漠化治理。”韩春荣说。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