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黄河西行客栈,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意盎然,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呈现一幅宁静安逸又生动的画面,宛若“世外桃源”。
乡村美丽增颜值
在2016年以前,黄河西行客栈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它是由赛汗乌素村的农牧场、头道坎两个自然村组成。两个村只有一条公路通到村口,村里都是土路,房屋也都是几十年房龄的土房
“以前,这里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两脚泥。村里生活的多是老人。如果不是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根本不会有现在的发展。”回想起村子以前的生活,村民张廷感慨地说。
那时,黄河依然西行,但是被违法倾倒在岸边的垃圾污染。村里卫生状况也很差。村民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收入微薄。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回村生活。2008年从部队复员的张廷也出村、打起了工。
2016年,为了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当地从村民的住房问题入手,拆除危房并规划新建具有西北民居风格的集中住宅区。同时,围绕“突出黄河特色、做强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打造集观光、采摘和农家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新村。
经过改造,这里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不仅让赛汗乌素村有了“颜”,也让百姓生活环境提了“质”。2017年,赛汗乌素村凭借“颜值”担当和“文明”内涵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的美誉——昔日旧村庄完美蜕变成充满魅力的旅游村。
如今,赛汗乌素村垃圾处理率达90%,户厕改造率达95%,入户道路硬化率达85%,有效实现了村容村貌提升、村集体增收、便民服务提质的三重效益。
“颜值”高了,“内涵”足了,也让赛汗乌素村具有了“磁吸效应”,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更让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回乡创业。张廷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见到家乡的人气越来越高,张廷决定回到赛汗乌素村河畔村民小组开办农家乐和垂钓园,并在乡亲的举荐下,竞选成为赛汗乌素村委会副主任、河畔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几年间,张廷把自家的农家乐和垂钓园经营得有声有色,也帮助乡亲们打开了村里农副产品的销路。
像张廷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繁华都市,选择回村发展。
产业兴旺添活力
“村子整体好了,我们村民的生活也跟着好起来。在生产中,我们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指导引导村民如何干,努力让大家共同增收致富。”赛汗乌素村党委书记王二占说。
赛汗乌素村党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指导村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以“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葡萄产业,通过土地流转、科学指导和订单回收等多种形式辐射带动葡萄种植农户增产增收。同时,依托境内历史遗迹烽火台、绿色田园综合体等旅游资源,以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农户自筹等形式,配套建设了民宿、农家乐、野外宿营地等旅游项目,2023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万元。今年,该村发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用,成立新硕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承接辖区物业、保洁等工程,并计划通过“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方式,推动打造区域品牌,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预计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70万元。
此外,赛汗乌素村与辖区内的阳光田宇公司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为村民增收提供保障,不仅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了部分收入,还吸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了减贫带贫作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开玩笑地说自己也成了收入稳定的上班一族。”王二占话语间充满了自豪。
如今的赛汗乌素村,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宜居宜业。赛汗乌素村的蝶变,仅仅是我市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持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方面多层次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范例之一。
在乌海,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路径,让美丽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美丽乡村更可持续、更有底色,也让老百姓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泽园新村、万亩滩村、新丰村……14个新农村各具特色,各领风骚。风光秀美处,一个个业态前沿、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的产业项目日渐壮大。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补强”,一个个乡村正如赛汗乌素村的蝶变一样,向着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迈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