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健康生活需要“热辣滚烫”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如果问今年春节期间,哪部电影最火爆、最刷屏,最能引发全民讨论,贾玲执导并出演的《热辣滚烫》一定会高票上榜。且不论影片中包含的热血、拳击、青春、奋斗等当下年轻人感兴趣的元素,单说导演贾玲为角色暴瘦100斤的故事就非常励志,再度激发了全民的“减肥”热潮。

事实上,长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减肥”已经不再是年轻女性的专属标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型,“身材管理”的概念悄然覆盖了多个年龄段。

减肥怎么减才能有效果?除了“六字箴言”——管住嘴、迈开腿,大众还应该知道哪些科普知识?在减肥路上,人们都走过哪些弯路,获得过哪些经验?记者也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

今天你减肥了吗?

曾几何时,“减肥”只是年轻女性的专属“权利”,似乎男性不需要减,女性上了年纪不惧美丑不需要减,小孩子正在长身体不能减……有意识管理身材的,多数是爱美的年轻女性。而且,在大多数人看来,减肥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但仅仅几年之后,“减肥”就变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最热词之一。不少市民忽然发现,自己正在有意或者无意、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减肥大军中,无论男性女性,无论老人小孩,减肥正在悄然覆盖各个年龄段。

今年61岁张保曾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也曾是一位减肥达人。几年前,由于严重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他忍痛告别了爱车,转身投入“减肥降脂”的大军中。

张保记得,自己刚开始减肥选择的方式是参加公园里的“暴走团”,每天清晨跟着火爆的摇滚音乐暴走40分钟,体重从100多公斤减到了85公斤。这对于大半辈子都很胖的他来说,可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时隔多年,张保还记得自己为了身体健康努力减肥的那个夏天,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5点就会准时在市人民公园等待一起暴走的伙伴,3个多月风雨无阻。“现在想一想,还真是‘热辣滚烫’。”他笑着说。

张保回忆,其实在身体没有因为肥胖出现病痛之前,他和身边人都觉得,“胖”其实比“瘦”好。“我年轻的时候找对象,不管还是男孩还是女孩,人家一看你敦敦实实红光满面,都会立刻夸赞这才是身体好、有福气的模样。”他说。

张保的想法曾经是一代人的想法。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50后”和“60后”发现,在他们的印象里,“胖”并不是什么大事,“想胖但胖不起来”才更难过。“过去讲温饱,吃得饱、吃得好才能胖,吃不饱怎么可能胖得起来?”76岁的贾胜奎这样说。

不过,无法满足温饱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时。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市民乔静就觉得减肥越来越重要,“我和老公还不到50岁,已经因为‘三高’在吃药了,再不控制体重,真不敢想象老了咋办。”她说。

“95后”年轻妈妈周旭也非常注意孩子的肥胖问题,不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且带着全家人坚持运动,就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我女儿今年9岁,一直在跟我学瑜伽,已经从小胖妞变成了苗条女孩儿。我还给老公和婆婆都办了健身卡、游泳卡,只有家庭中有运动的氛围,才能保证孩子将来不用犯愁减肥。”她说。

减肥早就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曾经以为25岁到35岁人群才是减肥大军主流的想法已经过时了,如今,减肥可是个全民话题,从老到小,人人都有需要减肥的理由;而正在减肥的人们,也人人都有一部关于减肥的“辛酸史”。

说说“减肥”中的那些事儿

张苏是一名全职妈妈,说起减肥,她可有太多的故事要讲。

张苏说,她第一次意识到减肥的重要性是在怀孕的时候。怀孕期间,她患上了妊娠期高血压,医生提醒她,怀孕母体太胖,很容易患上各种并发症,对孩子心脑的压力都很大。

因此,张苏开始艰难的减肥历程。如今女儿都已经11岁了,她的减肥依然没有成功,这让她非常头疼。“学过瑜伽,办过健身卡,也吃过减肥药,但无一例外,都是瘦下来之后又反弹回去。我天生不爱运动,虽然是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也忙得不可开交,减肥这事儿有一搭没一搭。”张苏说。

张苏的朋友董悦也是一名减肥狂人,为了减肥,她既夜跑又节食,效果很明显,但也因为过度节食搞坏了胃,稍微吃多一点就胃胀、胃疼、不舒服。对此她表示很后悔:“我太着急了,一年就瘦了40多斤,当时如果减慢一点,不至于留下这些问题。”

在某单位任专员的王鹏飞说起减肥来也是一肚子苦水。单位工作太忙,下班不准时,办了健身卡没时间去,于是他就买了许多健身器材在家里自己练,但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一久他发现,花大价钱购进的健身器材都成了“鸡肋”,跑步机变成晾衣架,椭圆机放在角落里积灰。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受访者中,只有前文提到的张保是最有恒心和毅力的一个,几年前他风雨无阻地去公园“暴走”,如今虽然因为膝盖不太好放弃了暴走运动,但还是坚持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运动。“冬天从温暖的被窝爬出来去冷飕飕的公园,那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坚持得了的。”张保说。

17岁的小胖墩周浩杰也在减肥。几年前中考时,因为担心体重超标体育成绩难过关,他被妈妈逼着每天早上慢跑半小时,放学还要再打一会儿篮球。上了高中后,忙碌的学习生活很快让他把这些运动的好习惯丢到了脑后,体重很快反弹回了90公斤。为了让他继续减肥,妈妈不允许他喝可乐、吃炸鸡,这让他非常郁闷,抱怨说“没有一件开心的事儿”。

除了“管住嘴、迈开腿”,也有不少减肥人士剑走偏锋,在运动和节食中间选择了“吃药”。

受访者郭佳佳已经换了不下10种减肥药,每一种都是略有效果,随后就进入了瓶颈期。因为经常吃减肥药,她的肠胃功能非常紊乱,常常因为便秘或者腹泻去就诊,每次都会被医生“痛批”。

他们说,社会环境“逼”我减肥

减肥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减肥?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市民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大多数人看来,减肥除了要以身体健康作为考量,当下社会“胖子压力山大”也是促进大家减肥的动力之一。

“95后”男生小熊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昵称小熊,就是因为从小就胖。胖这件事,只有在很小的时候被人夸过“可爱”,在之后的人生经历中,都是“痛点”。

“大学时,我和舍友一起参加活动,大家记得住他的名字,记不住我的,只记得我是个胖子;和朋友一起竞选学生会会员,他入选了,我没入选,辅导员直言是因为朋友外形更好。”小熊笑着说,“女孩子们嘴里说喜欢我这样的暖男,感觉踏实,但都不跟我谈对象,大家当然还是喜欢高高瘦瘦的男生。”

在某学校任教的小高也觉得胖了就没底气,在学生面前很难摆出“严师”的姿态。“我又矮又胖,无论我讲得好不好,首先我这个人就不吸引学生。”她说,“我甚至觉得,胖子的人生是没有未来的。”

小熊和小高都还奔波在减肥的路上。减肥成功的曹诗雨则已经能够体会到减肥带来的改变。她告诉记者,自从减肥成功后,自觉外形更好了,走在路上都有了回头率,“以前我带着孩子出门没人理,现在会被提供各种帮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你瘦就好看。”

胖瘦真的可以定义人生是否成功吗?当然不可以。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很多受访者都会有类似不太合理的想法,即觉得只有瘦下来,才能变漂亮,才能去参与更多社交,去追求事业和爱情。也有部分受访者干脆将自身在社交、事业、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统统都归因于肥胖。

“不是我们这样想,是因为社会真的对胖子不太友好。”面对记者的疑问,小高这样说,“如果你是老板,在基本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你是不是更愿意录用外形更好的?如果你要认识新朋友,你是不是也不太容易喜欢上外形不美好的胖子?”

今年春节期间,爆款电影《热辣滚烫》的上映更是让“胖子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没问题。“你看,贾玲饰演的乐莹胖的时候人生多悲催,瘦了以后多好。她本人也是,瘦了以后多美啊!”小高说。

但也有不少受访者对此表示反对:“减肥是我们对健康体魄和生活习惯的追求,并不是我们容忍或者默许了肥胖歧视。”

“毕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社会正在迎来全新的消费升级时代,全民减肥也只是消费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受访者刘佳说。

减肥也是一种消费投资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简单的物质生活,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实物性消费越来越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在逐渐增长。

以减肥来说,既然有了全民参与的减肥事业,自然就有针对目标人群蓬勃发展的减肥产业。如今,大街小巷,与减肥相关的商业形态越来越多。瑜伽馆、健身房、各种美体机构纷纷打出“帮你减肥,还你健康”的牌子,吸引人们加大对身材管理的投资。同时,各种衍生商品也层出不穷。例如,体重秤变身为体脂秤,手机、手表不再只具备通话或者显示时间的功能,而是加上了计步器、计算运动量等功能。各种计算卡路里、测算膳食热量或者是教人如何运动的App不断被开发出来,而且备受青睐。

其中当然也不乏滥竽充数者。假冒伪劣的减肥药、完全靠着噱头唬人的减肥产品,一茬一茬冒出来,又一茬一茬地被消费者识破。以至于如今人人皆知,减肥靠“药”是靠不住的。

曾有专家指出,瘦身成为时尚,就是中国向消费社会迈进的一种体现。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饮食不再是为了吃饱,甚至也不是单纯地吃好,而是成为一种体验、社交、健康的消费方式。同时,好身材通常被认为代表着“自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钱有时间健身”,继而在社会交往中占有一定优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好身材,并带动了减肥产业及相关运动、餐饮产业发展等等。

因此,当“减肥”渐渐成为全社会都在风行的时尚时,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减肥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花费时间、金钱都是为了“投资自己”,而不是默认了“胖”就是一种损失。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也火爆刷屏,手把手教人们科学减肥。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食谱细化到了全国各地区的春夏秋冬,并贴心地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以我市所处的西北地区为例,《指南》中甚至有“臊子面”“油泼面”等面食的具体食用建议方式。

除了详细的“四季教程”,《指南》中还提醒广大“胖友”,主食应该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补充营养。

这样的“减肥指南”也引发了人们的一轮热议。在很多受访者看来,这份指南代表了国家对于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视。

“全社会都应该倡导健康生活,人人都应该拥有健康体魄。”市民林颖说。

当然,这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不少受访者都觉得,想要生活“热辣滚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正确认识减肥这件事,理应在以下两个方面给予改变:第一,倡导健康生活,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更大范围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免费健身设施和场地,满足人们差异化的需求;其次,摒弃社会对肥胖者的歧视,在升学、就业和择偶等方面,不能以胖瘦作为给予资源和机会的评价标准。

唯有如此,人们才能真正将减肥作为达到激发自我改善、自我管理的目的,而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