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图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工。
万物生,忙春耕。4月3日一早,乌达区乌兰淖尔镇苏海图高标准农田正式开工建设。 据了解,今年,乌达区将投资2600余万元,计划在年底前建成8933亩高标准农田,从完善乡间道路、提升土壤质量、安装智能化设备等方面入手,给农业发展、粮仓稳固注入新动能,真正实现“藏粮于技”,让“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高标准农田项目将统筹改造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通过平整农田土地、新修田间道路、深松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改造输水管道等,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乌达区农牧水务局工作人员王健说,同时,还要在农田周围新植耐旱、抗病虫害的新疆杨加强农田防护,安装智能虫情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推广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农用地膜,提高耕地质量、利用率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田装上“科技引擎”,智慧农业方能大显身手。根据测算,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乌达区将新增耕地面积152亩,亩均产量将达到630公斤,较项目实施前可增产10%以上;在节水方面,亩均节水约220立方米,年节水195.2万吨,节水率约40%,水电费亩均减少14元;依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集成配套技术与水肥双控智能灌溉技术,将实现亩均节肥35—40公斤、节肥率18%以上、减少肥料费用54元;亩均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减少费用6元;项目建成后,全域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能够解决有机种植中除草抑草难、早期低温发芽率低等问题,还能节省灌溉用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亩产量增加10%以上。初步计算,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可节本增效600元以上。 “待项目建成后,由村民将土地流转至村集体、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运营公司统一经营,通过与经营主体合作,由运营公司进行现代化农业经营,可全面提高土地效益。”乌达区农牧水务局副局长李承泽介绍,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返聘从事农业生产等方式,可获取租金收入或参与分红;对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种植能手,计划返聘为“产业工人”,增加返聘村民收入。同时,推行三级“田长制”监督管理模式,乡(镇)长为“一级田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二级田长”、村(居民)小组代表为“三级田长”,统筹调度大型农机具,实施粮食种植托管,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农机综合服务保障率达9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80%以上、机械费用减少18.4%,实现“人工种田”到“机械种田”。 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集中连片、集约高效、种养循环、综合立体、农旅融合”的开发方式,可因地制宜成片打造兼顾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田园,使农田成为景点,激发乡村新活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联动农业生态园,打造现代农业产学研基地,规划建设农夫谷园等项目,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着力培育发展以农业采摘、观光游览等特色旅游业为支撑的新业态,吸引人流、商流、资金流集聚,带动周边居民增收。 (张丽阳 文/ 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