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圈”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② | “圈”出城市宜居新跨度

图片

我市聚焦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好“一老一小”,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配强服务设施,提升生活品质,“圈”出城市宜居新跨度。

补个轮胎、配把钥匙、换个拉链……看似一些小事,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小修小补”难找、手艺人太少,怎么办?今年,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以补齐服务要素为导向,梳理31个点位形成“小修小补”地图,并将辖区闲置房屋改造为“社区工坊”,从困难就业群体、灵活就业群体、志愿者队伍中挖掘一批技能达人,经过培训入驻上岗,20多项服务明码标价,联系方式统一上墙。

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灵活就业人员陈燕平说:“今年9月份社区工作人员找到我,说社区里成立了社区工坊,能给我提供场地还有缝纫机这些设备,而且我自己也能获得一些收入,补贴家用,以后打算在这儿长期干下去。”

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党委书记王丹冰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开展服务100余次,辖区受益居民500余人次,“小修小补”已经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社区百姓生活更舒适、更便捷。

吃饭、洗澡、就医……这些平凡小事,对于老年人却相当困难。如何为老年人解难题、办实事?我市以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为抓手,建设“颐养·乌海”智慧平台,引进3家专业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在覆盖全市的8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嵌入助餐、助医、助乐、助托、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购、助聊“十助”功能,让全市老年人拥有家门口的智慧“养老院”。

图片

福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巧彦说:“‘颐养·乌海’(智慧养老)平台也已经入驻了上百家的服务商,能够及时精准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我们运营的每个站点都能为老年人提供‘十助’服务,就像老年人的第二个家,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像是老年人随叫随到的亲人,形成了老年人身边的‘幸福居’。”


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是在15分钟步行路程范围内,满足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与生活等各类需求的基本单元。我市坚持“舒适安居圈、便民消费圈、社区文化圈、优教普惠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城市颜值圈、服务响应圈”八圈共建,合理配置社区服务、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就业引导六个方面服务要素,打造全龄友好社区。

图片

通过多元化、多渠道整合引进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我市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01个,养老助餐点86个,嵌入式托育机构24个、托位1809个,新建改造口袋公园26处,购置健身器材50多套,打造社区工坊3家,街头巷尾的每一个变化都彰显出城市的温度。

今年以来,我市对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工作实行“清单式”管理,目前全市121项工作任务中已完成115项。以“社区”为中心,“一店一早”、“一菜一修”服务要素基本补齐,“一老一小”服务效能显著增加;健康驿站、家庭医生等项目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城市边角建成“口袋公园”,一批“城市书房”让知识近在咫尺,各类休闲步道、体育场地让运动成为日常,城市外提“颜值”,内提“气质”,居民生活品质实现蝶变跨越。

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孙在荣说:“从去年我市提出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以来,我们动员工作人员深入收集居民需求,梳理出23条需求,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各个部门协同推进,其中22条需求已经落实,1条需求正在推进解决,社区服务群众的功能日益完善,‘宜居、宜业、宜养、宜学、宜游’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逐渐成型。”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