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肌理,通过“一刻钟生活文化圈”建设,推动各族群众从“文化共享”走向“团结共生”。在这里,“书法城”品牌成为文化交融的金字招牌,社区“同心亭”“民族团结文化长廊”串联起共情共鸣的日常场景,惠民文化演出的歌声回荡在街头巷尾,乌海市以文化人、以文聚力,让各族群众在步行15分钟的时空半径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筑精神家园。
一、顶层设计筑基 绘就文化互嵌“全景图”
乌海市将“一刻钟生活文化圈”建设纳入城市转型战略核心,出台《乌海市文化惠民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2024年投入财政资金8100万元,新建社区书法活动室83个、升级鸿雁书房12处,并依托“城市大脑”搭建文化服务智慧平台,整合图书馆、美术馆、非遗馆等资源,推出“线上预约+线下配送”服务模式。通过规划引领与资源统筹,全市图书借阅率同比提升35%,数字文化资源访问量突破200万次,形成“15分钟可达、全龄段可享、多维度可感”的文化互嵌新格局。
二、教育体系铸魂 厚植民族团结“精神根脉”
以干部教育铸魂、国民教育筑基、社会教育聚力三维发力,在干部教育领域实施“铸魂强基”工程,构建央地联动教育协作机制,深化与国家级干部学院战略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课程地位,建立“理论教学+实践研习”双模块培养架构;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行“书法五进”计划,建成自治区级书法特色学校19所,学生书法作品斩获国家级奖项23项,其中国画《行远自迩》、雕塑《朝阳》《传承》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舞蹈《黄河泥娃》获华北五省舞蹈大赛一等奖;在社会教育领域打造“红石榴”志愿服务品牌,组建社区书法协会等团队100余支,年均开展基层巡演150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同步以“黄河文化节”“沙漠葡萄酒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为纽带,通过多元文化展示,吸引游客120万人次,其中“沙漠看海·中国乌海”品牌首次亮相北京天安门《辉煌的中国》主题展,并入选“天选·2024年度航旅榜单”。
三、实践载体赋能 激活全民参与“内生动力”
乌海市以书香城市、书法之城、非遗传承三大载体为抓手,构建沉浸式文化浸润场景。建成“一刻钟全民阅读圈”,在社区、医院、银行等场所布局智能书柜230个,年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营”“夕阳红读书会”等活动320场,参与人数突破8万人次,年均配送图书5万册;打造书法主题公园3处、社区书法长廊47个,首创“老中青少”四代书法家结对传习模式,年均培养书法爱好者2000余人,社区书法大赛参赛作品超万幅,其中“北疆文化神州行”北京-乌海书法交流展展出乌海作品70件,全市中国书协会员达46人、内蒙古书协会员165人,全市每5人就有1人常年习练书法;创新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在幼儿园推广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实践课程,建成校园非遗工坊12个。
四、数字技术破界 拓展文化共享“云端疆域”
依托“乌海文化云”智慧平台,打造集线上展览、虚拟非遗工坊、书法慕课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空间。2024年发布“文化需求热力图”,动态分析居民偏好,精准配送“非遗夜市”“社区电影周”等活动230场;创新AR书法临摹、云端文化沙龙等交互场景,用户可通过虚拟技术临摹《兰亭序》等名家碑帖,参与线上文化沙龙超5万人次;建设“数字鸿雁书房”,提供电子书刊12万册、有声读物5万小时。同步实施明长城烽火台、桌子山岩画数字化保护工程,乌海市博物馆晋级国家三级馆,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云端可触、历史可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