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融篇:构筑全龄友好的“一刻钟生活社会圈”

乌海市以“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为载体,将“全龄友好、多元融合”理念融入城市肌理,通过整合便民服务、社区文化、智慧治理等多元业态,推动居民从“空间共享”迈向“情感共融”。这座工业之城以“小圈”撬动“大民生”,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全生活场景的幸福网络。  

一、多元业态夯实基础,便民服务触手可及  

乌海市紧扣“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八位一体功能定位,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全要素服务体系。全市累计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14个,覆盖90%以上街道社区,服务居民55.73万人,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小区物业服务、社区阅读和体育设施“四个全覆盖”。通过改造老旧小区270余个、新增城市绿地1.2万平方米、打造街角口袋公园23处,推门见绿、移步是景成为生活常态。同时,开放早市、夜市、社区市场37处,建成早餐店428家,商业网点达7623个,引入品牌连锁店铺比例达33%,实现“一店多能”模式覆盖50个小区,提供家政、团购等80余项便民服务。  

二、共建共享促进和谐,基层治理智慧高效  

乌海市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智慧治理”三维联动,激发社会共融内生动力。依托“城市大脑”智慧平台,实现民生诉求“15分钟响应、1小时处置、24小时办结”,年均解决群众诉求60余万件,满意率达99%。创新“乐林集市”“睦邻集市”等载体,吸纳1000余家企业商户参与社区共建,举办促销展销、就业招聘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共享成果”的治理格局。全市建成社区就业驿站32个,年均开展技能培训超200场次,促成就业意向5000余人次;孵化民族手工艺品、社区电商等小微企业23家,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增收1.2万元。  

三、区域协同拓展服务,跨域联动提质增效  

深化“蒙宁陕甘”协同发展网络,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共享。与鄂尔多斯市共建“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市建成养老助餐点86个(站),托育机构19家,每千人托位数3.8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联合阿拉善盟打造沙漠光伏治沙示范基地,推动“绿电消纳+生态修复”一体化,PM10浓度创历史新低,黄河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群众生活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四、数字赋能重塑生态,智慧生活便捷无忧  

以数字化转型重塑社区服务生态,建设“云网算力+城市大脑”智慧平台。推动5G基站全覆盖,建成智慧社区37个,实现“一网通办”事项97.58%网上可办,“掌上办”事项2046项,政务服务“零跑腿”率达90%。依托“乌海葡萄”品牌优势,延伸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建成智慧温室4000亩,开发葡萄深加工产品12类,带动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同步建成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数字化工厂覆盖率超80%,氢冶金技术降低碳排放30%。  

五、人文浸润滋养幸福,情感联结凝聚共识  

以“全龄友好”理念激活社区温度,构建“情感共同体”。打造“阅见北疆·书香乌海”全民阅读品牌,举办社区文艺汇演、非遗手作课堂等活动,海勃湾区林荫街道组建京剧、二人台队伍10余支,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在海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袋公园,开设“银龄学堂”与“亲子乐园”,老年人教授传统技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幸福地图”手绘小修小补、美食、旅游资源,串联社区微场景,300余个便民点位成为邻里交往的“情感驿站”,居民归属感显著增强。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