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姨,这几天天气热,大棚的风口要一直开着,加强通风换气。”
“王哥,我觉得这批黄妃小柿子再长个几天甜度更好。抓紧把藤蔓底部的枝子剪一剪,增强通风、透光性。”
……
5月15日一大早,刘星便走进温室大棚,看看这儿、指指那儿,向技术员细心交代着。
别看现在刘星安排起农业生产来像模像样,讲得头头是道,其实一年前,他还是一名办公家具销售经理,每天干着朝九晚五的白领工作。
曾经的实体店“老板”,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大棚主管”,还评上了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头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近几年,感觉办公家具销售行业整体不如原来了,我就想着转型,但一直没想好要怎么转、往哪儿转。”刘星说。
去年,乌海市新义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我市盘活闲置温室工作,承担起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高效农业示范园104栋闲置温室大棚和20公顷撂荒地的改造建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缺人手。该公司总经理马骏向好友刘星发出了到农区创业的“邀请函”。
“其实一开始,马骏和我讨论转型发展的事情,我心里也没底。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城市打拼,从来没有种过地,更别提种大棚了,这可不是说着玩儿的事情啊。”一提到转型初期的事儿,刘星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最后,刘星还是被马骏满腔创业的热情和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的劲头打动,收下了“邀请函”,迈出了“下乡”的第一步。刘星跨界到农区干的第一件事不是搞种植,而是为农作物“修房子”——改造闲置大棚。组织施工人员维修棚顶钢架、加固保温墙、铺设供水管道、大棚土壤换新……小到拧紧每一个螺丝钉,大到大棚的整体改造方案,刘星天天“泡”在改造现场,事无巨细地为改造把好质量关,因为他知道,将来农作物长得好不好、收益多与少,大棚基础设施建设是先决条件。经过数月的努力,项目一期63栋温室大棚完成改造,具备农业生产条件。大棚里面种什么,怎么种,成为刘星“下乡”迈出的第二步。温室大棚主打反季节种植,瞄准的是市场时令蔬菜销售供给“空档”期,种植各类反季节蔬菜瓜果,农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但与此同时,对种植技术的要求更高。为此,刘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和海南区农业龙头企业、曙光村的种植能手签订大棚租赁合同,聘请农业技术员指导生产。选种、翻地、播种入土、田间管理、温度湿度控制、施肥驱虫治病……去年秋冬季节第一波农作物“落户”大棚期间,刘星“长”在了大棚里,整日黏着技术员学习种植技术,尽可能多地掌握农产品种植技术。“大棚里种上东西才知道,每种农作物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要求都不同。必须熟悉掌握每一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时调整大棚内的环境,才能种出好产品。”刘星说,自从转型搞大棚种植,随时关注天气预报成了他的“职业病”,也让他深刻理解了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转变的重要性。黄妃小柿子酸甜多汁,“五一”假期卖到脱销;“白不老”豆角产量高、品质好,社区团购正在火热进行;沙地西瓜正处于膨果期,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果树下套种了毛豆,实现土地利用和种植效益最大化……今年,刘星在公司20栋自留大棚里试种植的多款农产品陆续迎来收获。“每天来大棚,农作物的长势都不一样,让我觉得再累也值得。从播种到收获,每天进步一点点,人生也该如此。”刘星说着,擦了一把黝黑的脸庞上沁出的汗水。
去年至今,刘星积极投身我市高效农业建设,参与盘活闲置温室工作,在农区创业之路上初露锋芒,贡献力量。
去年12月份,我到浙江大学学习了20天。这趟高校学习之旅让我更加坚定了走高效设施农业的决心和信心。我要继续深入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建造更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室大棚,吸纳更多农业企业、种植户投身高效设施农业,为我市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头雁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