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账本看民生 ——近八成财政投向民生意味着什么?

■记者调查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成“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12个,更新市政管网81.5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7座,改造完成老旧小区60个,建设棚户区住房253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790套,S217海勃湾绕城段等4个项目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38条……

2023年,我市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近八成用于民生领域,用真金白银兑现民生承诺,市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近八成财政投向民生意味着什么、折射出什么?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此大的占比投向民生,无疑是坚持民生为要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政府就要重视什么、关注什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乘发展之势,应民生之需。历时2年建设,海勃湾区人民医院新院于2023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新院的建成投用,对改善周边群众就医条件、拓展医院服务范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就医方便了,整体环境也比较好,医疗设施也比较完善,我们很满意。”市民张兰香说。

海勃湾区人民医院新院按照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是一所具备医疗、急救、创伤、消化、介入、中医康复、老年病防治等救治能力的现代化、数字化二级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新院还提供“信息化导诊、区域化候诊、标准化诊室、智能化病床”等服务,让科技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就医便捷度。

“聚焦我市医疗行业薄弱环节靶向攻坚,我们将持续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助力。”海勃湾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丁海娥说。

民生二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百姓的吃穿住行。关注民生,就是关注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80%”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未动摇、未松劲。如果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乌海实践比作一幅壮美画卷,那民生就是画卷最厚重的底色。2023年,有目共睹的是,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社保等各方面工作硕果累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果。

新年伊始,乌海处处迸发着活力。全市重点民生项目乌海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建设加速“奔跑”,经过2年建设,新校区已具备搬迁条件。新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多功能教学楼、风雨操场、图书馆、报告厅等,办学规模为60个班,可满足3300名师生的学习和住宿需求。

“项目设施设备安装已完工,目前进行教学设备、多媒体设施、校园网络调试,现已具备搬迁条件。”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第一中学新校区项目工区负责人撒同振说。

改善人民生活、增进百姓福祉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政府工作的标准。近八成财政投向民生即是政府为民的最好诠释和佐证。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温暖工程,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列出民生实事清单,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推动更多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民生实事任务,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落细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市一中新校区、市二中滨河校区等33个项目,切实提升教育软硬件建设水平。

全力守护人民健康。用好用活医疗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妇幼保健院综合托育服务中心等项目,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切实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聚力抓好社会保障……不管哪件事都需要大量投入。政府工作报告还承诺,坚持量入为出、节用裕民,守牢“三保”底线,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拳拳爱民之心、谆谆惠民之情贯穿在政府工作的每时每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擘画好一个个砥砺奋进的民生图景,兑现好一个个周详细微的民生安排,乌海人民就会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短 评

“民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乌海实践答卷里的抢答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发展能否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关系到社会能否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而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工作首位,就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实实在在的倾斜。当然,用于民生工程的支出,也不能仅仅从经济效益上算账。“执政为民”,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关注民生。财政近八成投向民生,乌海的做法值得称赞!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