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泥塑《黄河两岸是故乡》系列作品。
居民观看蒙绣制作。
“北方海南”系列服饰产品展示。
■繁荣文体事业
本报记者 丁宇婷 文/图
拿起精巧的泥塑作品,拆开热销的文物盲盒;“雀儿沟岩画”数字藏品在开售8分钟内一抢而空;社交平台上,传统文化类节目和视频屡屡刷屏;每到节假日,“打卡”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成为热潮;接地气、有创意的文创成果引发全民围观……如今,海南区守正创新,文创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愈发频繁,在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
文创产品接地气更有朝气
近日,海南区委宣传部举办了海南区首届“根植文化沃土 创享北方海南”文创设计评选大赛,将文化创意与设计理念进一步落地转化,举办文创设计成果展,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激发海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创设计成果展厅共分为根植传统、墨染丹青、创领未来三个篇章,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展示了北方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魅力和特色文创产品。此次文创设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和清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各大高等院校文创设计师们的积极投稿和踊跃参与,涵盖了黄土民俗泥塑、蒙绣、羊绒服饰、手工栽绒挂毯、剪纸、沙书、金银器等展品190余件,全方位展示了海南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你能想象线上“云”参观展览馆吗?“互联网+数字馆”将是何种体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河入蒙第一站”数字馆,500平方米虚拟场景展厅、三维建模及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呈现出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观众可以在其中触摸到先人生活的脉搏,感受北方海南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中华文明的精髓,聆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律动。今年,海南区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项目——“黄河入蒙第一站”数字馆,共有历史长河、红色之旅、小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和非凡十年五大篇章,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海南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奋发有为取得的新成绩。目前,该项目被列为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深挖地域特色 打造文化形象品牌
文创,不只是艺术,更是生活。近年来,海南区依托“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的东风,将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打造北方海南文化兴盛沃土。
海南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IP,着力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一方面,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绘制黄河几字湾手绘墙,设立“黄河入蒙首站”黄河石标志和母亲河标识,举办首届“根植文化沃土 创享北方海南”文创设计评选大赛,打造小三线原创文化产品“夺冠第一枪”酒、“三线盲盒”,文创企业原创产品乌海砚、黄河石彩绘 、“福河有机糯玉米碴”“福河手工面粉”等文创产品,积极参加各类文博展会;另一方面,海南区把节庆活动作为激发旅游消费的重要载体,以节兴商、以节聚势,抢抓传统节日和市民消费需求。海南区还开展文艺演出、戏曲表演、经典诵读、儿童魔法剧演出,以及非遗展演、民俗展演、文创产品展览、书法作品联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
海南区着眼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于一体,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泥塑《黄河两岸是故乡》系列作品展现了各族人民因黄河而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美好景象,沙书、手工栽绒挂毯、银碗、银壶等展现了本土非遗项目,黄河石彩绘系列作品《福河儿女》,以黄河石彩绘的形式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
今年以来,海南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黄河文化中汲取发展能量,加快文化产业布局,壮大文化旅游事业,深入挖掘海南区各民族“四个与共”的史料史实,加强对“三线精神”等历史研究,讲好“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小三线建设”等各族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公共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方面有机结合、相融互促。
截至目前,海南区黄河石彩绘作品已登陆央视,2部文艺精品获自治区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北方海南首次亮相全国文博会,5款数字藏品重磅发行,27款地域特色鲜明的系列文创产品强势出圈。北方海南文化蕴含的历史之韵、团结之花、人文之美得以全景展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