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市人民广场奠基仪式。(张建荣供图)
在市人民广场举办的“金秋菊展”。(张建荣供图)
在市人民广场举办的大型活动。(资料图)
如今的市人民广场。(赵荣 摄)
1991年7月25日,万众瞩目的市人民广场项目迎来了开工奠基仪式。在当时海勃湾区黄河街北侧的沙滩上,鼓号声、鞭炮声响彻云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广场人民修”的标语高高飘扬。
广场建设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刘合普曾在采访中讲述:市人民广场原来的位置基本上是个沙窝子,只有黄河街已经基本形成,有74户用土坯或者是帐篷搭建的临时建筑,听说要建广场,大家非常配合,开工的前几天便拆除完毕。
广场建设项目开工后,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工程指挥部,加强指挥协调,解决资金等问题。市档案馆还记载了当年各单位对广场建设的大力支持的资料:西卓子山水泥厂提供出厂价水泥1880吨,市计划委提供工程所需50%的平价汽油和柴油,市矿管部门免收沙子管理费,工程所需的碎石由包钢石灰石矿免费提供,为工程义务拉运施工材料的车辆免收养路费。
除此之外,市里号召各个单位组织职工参加义务劳动,人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天,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不少人中午也不休息,干得大汗淋漓。土地平整主要依靠一台推土机和人们义务劳动完成,共计清运黄沙100多吨。土地平整后,铺装工作马上开始,施工方一边铺装预制的水泥方砖,一边从河北请来石匠,将甘德尔山上运下的石头錾刻成石条,用于舞台的铺设。同时,园林部门抓紧时间植树绿化,从北京聘请来的喷泉、雕塑团队也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市人民广场的建设克服了工期紧张、资金短缺等困难,仅用两年多就完工了。1993年9月15日,竣工不久的市人民广场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为期7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那达慕草原旅游节暨乌海首届乌珠慕节隆重开幕,7000多名外地嘉宾和游客参加了活动,感受了乌海这座年轻城市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2003年,市人民广场迎来建成后的第一次改造。当年9月,要在这里举办第二届乌珠慕节。承建改造项目的内蒙古新华建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甘文华介绍,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将原有水泥方砖拆除拉运,地下供水系统、电力系统、消防系统、广场中心的喷泉系统的新建,原有喷泉系统、舞台、升旗台的维修以及广场的整体铺装。仅仅是供水供电管网开挖的工程沟就需要3米深、1米宽、2000米长,开挖后要铺设涵管、穿引管线,之后测试抗压防水效果,最后回填。而这些仅仅是工程的一部分。
甘文华说:“当时,我们把广场划分为4米见方的若干个小方格,先放置道牙石然后打混凝土,这样整体的误差就会缩小。为了防止铺砖鼓包,我们打完混凝土后就用旧毛毯子盖住防止升温过快;工程监理也不闲着,每人拿着一个胶皮锤,一个劲儿地敲敲打打进行检查。总之,大家都在想办法、都在负责任。”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建设,市人民广场升级改造工程竣工,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
市人民广场建成的三十多年来,各类活动在这里轮番登场,给市民留下了无数个美好瞬间。今年,市人民广场将迎来第二次大范围升级改造,预计投资2500万元。根据广场现状结合征求意见,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后决定进行地面修缮铺装,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使之成为全市举办大型集会活动和市民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