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特别报道 文化中的她力量

刘惠春

鲁婷

于俊茹

张勇

刘莎

王性勤

本报记者 李浩 张靖爽

乌海被誉为“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它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朴和兼容并包是这座移民城市的底色。几十年来,无数巾帼力量投身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当中,为建设美丽乌海贡献了智慧与汗水。作为一座新兴城市,乌海不仅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更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进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移民城市文化圈。为美好新时代贡献文化新力量上,“她”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分量。正值“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记者用文字书写巾帼力量,展示她们的文艺风采。

刘惠春:在记忆荒原里搭建诗意城堡

“文学可以让一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东西永存。写作的过程,也是重返和抵达的过程,那些存留在记忆中的故乡的人和事并不显得特别珍奇,也让人说不出好在哪里,但我却觉得,那些人和事情是让我感受到世间一切美好的依据。”作家刘惠春谈及文学创作的意义时对记者说。

刘惠春出生于乌达区苏海图矿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她对自然万物的敏感,这种敏感延伸到了文字。故乡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都是刘惠春文学创作的源泉。在工作之余,她潜心创作,先后出版了散文集《他乡亦故乡》和《我们像风一样活着》。《他乡亦故乡》一书是刘惠春以个人视角书写的回忆录,是一本写给乌海这座移民城市的深情之作。该书分为草木、人家、旧事3个篇章,以女性的视角,用涓涓如流水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呈现了乌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2022年,刘惠春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入选中国2022年度生态文学榜单。近年来,她在全国各类知名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民族文学》《草原》等刊物,部分作品被《作家文摘》转载。同时,她的部分作品入选《中国2020年度精短散文》《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其文学作品、手稿入选内蒙古文学馆“金色年华——内蒙古中青年作家联展”,出版的散文集《我们像风一样活着》《他乡亦故乡》被内蒙古文学馆收藏。2023年,刘惠春凭借作品《草木五篇》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该奖项于198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系内蒙古文学艺术创作最高荣誉。

鲁婷:“有故事”的画家

在位于西行客栈的鲁婷黄河彩绘石工作室,一块块既生动又可爱的石头创意画作品摆放其间:一对恋人相互依偎,男子附耳窃语,不知说着怎样的情话令女子眉开眼笑。

女孩儿睁着双目,嘴角微扬,看向远方,好似正被什么趣事儿吸引着。一旁的孪生姐姐则紧闭双目,将长而卷翘的睫毛展露无遗,看得出来,她们虽性格不一,但感情很好。

“猪美丽”眼神轻飘,戴着缤纷的头饰傲然出街,脸上不施粉黛,仅是素颜足以让她自信满满。她似乎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美,总是以一副高傲的模样示人,但你若能与她合得眼缘,自然也能发现她温柔又可爱的一面……这些作品均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鲁婷所作。

初见鲁婷时,她眼神清透柔和,装束普通。言谈中,显露出她随性洒脱的个性。时隔三年,再见鲁婷,她依旧温文尔雅,淡然自若,仿佛一切都不足以令她动容,但当她讲起石头画时,明媚的笑容在白皙的脸庞上如花绽放。

从2017年创作石头画至今,鲁婷已创作上百件作品,有可爱的“慧福虎”,有眉开眼笑的“固河”,有如胶似漆的恋人,还有年逾古稀的慈祥老人,其中最令她满意的作品当属《福河的故事》系列。在黄河岸畔,发生着许多幸福和美好的改变,这些故事是藏在黄河石中的故事,也是黄河记忆中流淌的美丽印记。《福河的故事》系列就是她以黄河母亲为主题为海南区西行客栈创作的一组石头画。以黄河石为媒,依形借色,色如行云,线走流水,鲁婷用笔墨将这守护黄河亿万年的灵石的故事讲述了出来……

“福河”和她性格沉稳包容的“淼”、勤劳智慧的“花泥”、善良温柔的“九曲”、勇敢果断的“不一鳐”、清灵孤僻的“灵素”、少语多思的“有愚”,还有不甘平庸的“赤鲤”这7个女儿共同守护着黄河、润泽着大地,始终不渝地坚守着她们的使命。

如今,只要是鲁婷目光所及的石头,哪怕不经意的一瞥,她都能妙会于心。若是凝眸片刻,石头中的大千世界、气象万端则会层出叠见,继而流于笔墨,成为石头上的诗书画作。鲁婷因石头丰盈了生命和生活,获得无限艺术灵感与智慧启迪,而石头也因遇见鲁婷不再沉默冷寂,而是化普通为神奇。

张勇:用黄河泥娃讲述乌海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工美艺术大师赵恩民的“赵恩民泥塑乌达工作室”采访乌达区文联工作人员张勇。

张勇出生在泥塑匠家庭,在她的童年里,父亲捏制的泥人是她最好的“伙伴”。父亲用巧手捏出的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泥人,令她无比赞叹,也激发了她对泥塑的学习兴趣。后来她曾自费去河南学习中国工美艺术大师赵恩民的塑空绝技。

烧制黄河泥娃要以黄河红胶沉泥为原材料。经过粉碎、过筛、烧制等10多道工序后,泥娃才可以成型。

张勇创作的黄河泥娃作品《玩耍归来》《童趣》《小伙伴》等作品代表乌海市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2023年7月,她的黄河泥娃作品《葡萄熟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作品代表乌海市亮相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这也是乌达区的工美作品首次参加上述展览会,为乌达区乃至我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3年,黄河泥塑获评乌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张勇累计创作的百余件黄河泥塑作品和她策划打造的黄河泥娃系列精品也已成为乌达区本土黄河文化品牌。

“我希望通过挖掘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持续打造黄河泥娃系列精品,让更多人了解乌达,了解乌海,了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乌海人的生活,展现我们乌海人的精气神,让乌海走向更远的地方。”张勇说。

于俊茹:创作无止境

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带着对文学的痴迷,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以笔记情,蘸着汗水和泪水,创作出一件件令人称赞的文学作品。如今,年过五十的她仍在追梦路上跋涉……她便是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理事、市朗诵协会主席、内蒙古朗诵协会会员于俊茹。

从小学开始,于俊茹便迷恋上了文学,总是不由自主地被那些优美的词句所吸引,哪怕是在上下学的路上,也要拿本书边走边看。工作后,于俊茹更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天道酬勤,退休后的于俊茹文学创作渐入佳境,逐渐迎来了“丰产期”,散文《湖那边》《夙愿》,诗歌《童年记忆》《在大地的根脉上长出的煤》等作品相继问世。

梳理其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既有现实生活的印记,也有浓浓的乡土气息,还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如果说,于俊茹前期的作品是敢于直面人生,探索真谛,苦寻梦想的深情咏叹,那么后期的作品则是更具深度、广度与现实感的对于美好生活、美好心灵的赞歌。例如,其创作的散文《哦,那一轮太阳》描绘了她孕产时身体与心灵经受的一系列变化;诗歌《遥远的驼盐古道》描写了她在看到驼盐古道风景时心中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时至今日,于俊茹发表的文学作品已近百万字。作为一名作家,于俊茹无疑是成功的,可她却说:“别看我常在推新人,其实在我心里,自己都还是个新人,文学创作就是这样——学习无止境,创作无止境。”

刘莎:舞出灿烂人生

世间万物,总有一物敛人心智。有人痴情于笔墨,有人专注于收藏,而刘莎却独醉心于舞蹈。

从3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便坚定了学舞蹈的信心,到17岁成为市歌舞团年纪最小的舞蹈演员,再到如今是年轻有为的市文化馆创研室舞蹈编导,30多年风风雨雨,30多年初心不变,让她收获了诸多掌声与荣誉。

3岁的刘莎因姣好的外貌和协调的肢体动作被老师选中,代表她所在的幼儿园去参加演出。幼儿园的学习是刘莎踏上舞蹈之路的第一步。之后,从小学到初中,她一直在舞蹈特长班学习。

13岁那年,刘莎成功考入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毕业后,她如愿进入我市歌舞团,成为一名真正的舞蹈演员。这些年,每一次上台演出,于她而言都是一次“充电”。“有一次临近演出时我突然患重感冒,当时身边好多人都让我换人,但我总怕临时换演员搞砸了演出,还是坚持上了台。身体虚弱的我在结束最后一个动作时险些摔倒,当观众掌声响起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好像被赋予了力量,一下子硬朗起来,那时我就觉得这样的力量是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带给我的。”刘莎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年都要参加300余场演出,虽然很累,但很充实,如今舞蹈就像她的朋友一样,她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用不同的形式通过舞蹈表达出来。

2012年,刘莎外出进修学习舞蹈编导,少时的梦想开始步入正轨。从正式学习舞蹈编导开始,刘莎走遍了乌海的大街小巷感受人文,参加了上千次各类本地文艺活动吸取经验。目前,她已经自编自导了50余支舞蹈,多以葡萄、书法、赏石等本土文化元素为主,其中《书城墨韵》荣获第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舞蹈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刘莎告诉记者,自2022年7月借调到市文化馆工作后,她便开始深入探索舞蹈教学的方式与意义,她认为“爱”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是感化人心的必经之途,是灵魂与灵魂间有温度的对话。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教学过程中,刘莎时常通过讲述舞蹈背后的感人故事和文化内涵,让师生形成情感共鸣、思想共振。“导演《百姓大舞台》时,我在力求节目创新的同时还会以文化内涵为主,每次看到观众的好评我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刘莎说,“其实我这个年龄,在舞蹈行业已经算是一个老人了,但我还希望自己可以再坚持几年,因为舞蹈于我而言是一辈子的事业。”

王性勤:一把剪刀剪出五彩生活

1946年,王性勤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她母亲是村里有名的剪纸能手。在母亲的培养下,她从小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性勤现为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从学习剪纸到今天,她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剪纸生涯。在此期间,她创作的剪纸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不少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剪纸大赛中获奖,如获得“祖国颂”全国书画摄影诗歌大赛金奖、 “和谐盛世”全国书画摄影诗文大赛金奖等。

为了更好地传承剪纸技艺,弘扬剪纸文化,王性勤曾在市科技馆开设了一门剪纸课。“我先讲授剪纸基本功,然后布置简单的剪纸作业,由浅入深加大课程难度,直到学生彻底学会。”王性勤说。除开设固定课程外,王性勤还深入学校和社区举办剪纸公益讲座,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剪纸艺术并掌握一定的剪纸技能。

谈及多年剪纸的心路历程,王性勤说:“剪纸是个细致活儿,需要‘耐心+细心’,任何环节都马虎不得。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好好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才能剪出有灵性的作品。我现在快要80岁了,剪纸让我的精神状态特别好。我会一直剪下去和画下去。”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