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浸沃野 乡村沐新风 ——我市扎实推进农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开展的“与文明牵手 建和美乡村”有奖知识问答小游戏吸引农区居民参与。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彩绘墙色彩斑斓、寓意美好。


■创建文明村镇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振兴,又要精神振兴。加强农区精神文明建设,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铸魂”。

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德治为抓手,着重将德治融入乡村治理,重点突出典型宣传引领,破除陈规陋习,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推动讲道德、守道德、遵道德、修道德转化为群众日常行为自觉,推动农区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目前,全市5个镇、14个行政村中,已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5个、市级文明村镇6个,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数量总占比达94%。

移风易俗树新风

“以前村里有个红白事,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常见,不仅带来经济负担,还造成极大浪费。现在新事新办,按照村里红白理事会章程来,大伙儿都说‘吃席也能吃出文明乡风了’。”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党支部书记孟哥感触颇深。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部署要求,坚持党政牵头、群众主导、上下联动、社会协调,全面实行“四抓四强化”措施,大力整治农区存在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2023年,我市4个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实践案例入选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案例展示。同时,海南区委宣传部荣获“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优秀组织奖。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新丰村,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海南区西卓子山街道赛汗乌素村和拉僧庙镇曙光村等5个村镇获全市移风易俗示范村荣誉。

同时,依托全市18个农区、涉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围绕“感悟领袖关怀”“回忆峥嵘岁月”“晒出幸福生活”“树立乡风文明”“讲好善治故事”“展望美好生活”等6个方面内容,通过乌兰牧骑表演、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形式,组织致富带头人、农牧业技术专家、基层干部群众等,结合亲身经历,深入农村社区、田间地头、涉农企业,用通俗易通、深接地气的语言开展宣讲,讲政策、讲变化、讲故事,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能领会。并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使“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思想贯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形成了全员、全方位的思想学习氛围,截至目前,开展宣讲活动30余次,覆盖4000余人次。

“我承诺:婚事新办,不搞隆重仪式,不设豪华宴席……”

农区的新人们在《推行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的承诺书上郑重地按下了红手印。如今,他们红红火火的日子成为践行文明乡风最好的佐证。

文明创建美家园

迎着冬日暖阳,走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干净整洁的小路上,错落有致的绿化带、设施完善的文化广场,老人们三五成群坐在新修建的花台边上晒太阳、拉家常,处处是一派新农村的美丽风光。

“以前,很多人家的院子里堆着杂七杂八的废旧物品,大家也很少有栽种花草树木的习惯。自从‘最美庭院’‘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开展以来,大家都积极打理自家房前屋后,都想在公示栏的‘红榜’上留个名。”农区居民李玉梅说。从“脏、乱、差”到“净、洁、佳”,乌兰淖尔镇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显著转变。

乡韵悠悠,村风融融。乡容村貌美丽嬗变的背后是我市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不断努力。以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动员各方力量,强化各项举措,细化责任分工,有序推进农区人居环境整治。2023年,我市4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基本建成,葡园绿道等项目投入运营,农区卫生户厕普及率位居全区前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走进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农舍屋檐下的一幅幅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墙”使得这个小村落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墙壁上的一组组图画、配上简略的文字,看起来既漂亮,又生动,传播正能量。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润城”的理念,优化乡风文明建设“软环境”,以院墙作为宣传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结合本土特色,将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搬上墙,用老百姓看得懂的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农区居民崇尚新风,为实现乡村振兴厚植了文化底蕴。

崇德铸魂添动力

“非常激动能获得海南区第一届‘百姓雷锋’这个荣誉称号。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发扬见义勇为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充分发挥新时代模范典型的引领作用。”在海南区乡风文明推进会的现场,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居民叶秀兰手捧荣誉证书,自豪地发表感言。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我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百姓雷锋”等培育选树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载体,选树宣传农区先进典型人物,创设推评载体,挖掘道德资源,持续加大乡村“好人”和道德模范选树力度,推荐评选各类模范典型,让模范典型在农区中发挥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作用。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等典型选树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以德治村的积极性。

同时,以“榜样就在身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统筹推进农区模范典型培育选树宣传工作,常态化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榜样就在身边”——乌海市模范典型大宣讲活动,依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志愿宣讲团,积极推进先进典型事迹进农区活动230余场次,形成人人争做好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群好人,满城春风。我市积极组织镇(村)两委、优秀党员、道德模范等组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53支,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从中选出3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以“我帮你”形式在各村镇、涉农社区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大家深入村组、农户家中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大力开展“佳节尚文明·志愿关爱行”“弘扬雷锋精神·聚力文明实践·共享美好生活”等活动,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吹拂在乌海大地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能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村上每年办春晚、采摘节全家人都会参加,现在各类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我们村的精神风貌也越来越好。”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居民郭秀涛说。

我市坚持以文化人提升乡村文化活动服务效能,以文化新风构筑文明乡风。常态化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乌兰牧骑下基层等各类文化活动,举行非遗宣传展示、戏曲展演、农区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同时,将乡村振兴主题融入“两个打造”乌海市舞台艺术、书法美术、非遗作品征集活动,共创作征集乡村振兴主题文艺作品19件;市美术馆创作推出油画《乡村风景》、乌海乌兰牧骑创作推出微短剧《二大娘拆迁》,不断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我市将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扎实推进农区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奋力书写乡村建设的新答卷。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