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1+1”智能治理综合体 走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有利契机,持续深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成果,启动实施市域社会治理迭代升级工程,精准构建1个平台、1条热线、1支队伍的“1+1+1”智能治理综合体,实现善治乌海升级版,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

“1个平台” 构建善治“指挥链”

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有一个“城市大脑”——智能化综合平台。在“城市大脑”的显示屏上,每天有数万条信息在屏上滚动显示,实时更新着我市各区、各路段、各场所的信息和监控画面。

资源汇聚,上线市域大脑一朵云。我市将智慧城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一体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市级财政保障7300万元,倾力打造全网协同、深度感知、智能分析的“城市大脑”,汇聚24个部门8.4亿余条数据形成市域数据池,建成总体态势、城市管理、市域社会治理、政务服务、交通态势五大专题,精准推动市域数据融合、态势评估、智能预警、实时指挥、协同共治,全要素支撑保障市域社会治理。

标准为先,打造实体运行一中心。我市建成自治区首家正处级市域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三区分别成立正科级区域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各镇(街道)合署运行平安办、社会治理分中心(综治中心),各村(社区)专人运行社会治理工作站(综治中心),为城管、人社、司法行政等职能部门提供实体办公场所,实践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标准体系》,16项标准作为自治区及我市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四级综治中心成为真正的汇集社情民意“参谋部”、化解矛盾纠纷“指挥部”、解决治理难题“服务部”。

责任压实,形成联动治理一闭环。我市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升级覆盖3个区、20个镇(街道)、83个村(社区)、640个网格和265家行政事业单位,市级平台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导,区级平台指挥调度、分析数据,镇(街道)平台“吹哨报到”、处置落实,村(社区)和网格采集数据、便民服务,全口径采集、实时分流转办、闭环监督处置社会治理案事件,自2013年运行以来,年均受理群众诉求60万余件。

“1条热线” 打造市民“总客服”

“您好!欢迎致电‘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如今,“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可谓是政府与群众间的“连心桥”,市民只要拨打“12345”反映诉求和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就会立即回应解决。

“一号通”全时空受理群众诉求。我市整合全市41部热线和22个网络受理渠道,7×24小时由“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号接听、分流转办、限时办理、统一答复”,市民只需拨打“12345”就能获得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交通出行、城乡建设等17个方面1064项全方位服务。2014年1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累计受理群众诉求541.51万个,办结率达99.47%。2023年,我市获评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A”级城市。

“一超市”全要素提供便民服务。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理体系,吸纳优质商家1300余户。我市开通家政、挪车、为老、开锁、电梯救援、道路救援、车辆代驾代检等特色服务项目22个,打造了“群众线上点单、平台及时派单、商家积极接单”的市域线上综合服务超市,群众点单后15分钟内即可就近获得相应优质服务。2016年5月26日至今年5月31日,累计提供了各类服务91.58万余次,真正构建了“一刻钟线上便民生活圈”。

“一全科门诊”全链条化解矛盾纠纷。我市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收集体系,打造集在线登记受理、分流转办、督办指导、考评反馈于一体的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有效链接党政部门、镇(街道)及行业调解组织175个、人民调解员815名,线上线下全流程闭环化解处置矛盾纠纷。2021年3月22日至今年5月31日共受理矛盾纠纷1284个,调解成功率达97.22%。同时,打造“心灵通”社会心理服务品牌,吸纳卫健、教育、妇联等部门心理专家88人,24小时提供线上“一对一”援助服务,有效避免因心态失衡、生活失意等现实问题引发极端案事件。2020年9月15日至今年5月31日,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服务400人次,服务满意率达100%。

“1支队伍” 绘就治理“同心圆”

“阿姨,最近天气比较干燥,给电动自行车充电时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请您务必格外小心!”近日,乌达区滨海街道滨海社区网格长梁彦穿梭于各个小区楼栋,逐户为居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仔细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并特别提醒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火用电安全。

“一网覆盖”优化网格治理实战布局。我市结合实际,将2020年全市划设的786个网格优化调整为640个,进一步优化网格布局。同时,结合工业城市实际,在产业园和商圈打造专属网格5个,构建了社区、农区、专属网格“三位一体”的多元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全域网格;按照“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原则,配备网格长522名、网格民警111名、专职网格员640名、兼职网格员2200余名,形成24小时在线的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团队,完善网格员“三必到”“四必清”“五必访”日常巡查工作流程和管理、考评、奖惩等常态化制度机制16项,切实用制度机制压实网格工作责任。

“一点办事”提升网格治理实战效能。构建“未诉先办”治理模式,依托专职网格员“网格通”手持终端,建立网格事件“一端上报、分流转办、联合督办、限时反馈、结案答复”的办理流程,网格员手指一点即可实时联动平台近300家行政企事业单位,实现网格事件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快速联动处置。2020年1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已累计处置自查事项43.84万件,办结率达100%,上报转办有关事项23.32万件,办结23.19万件,办结率99.4%,推动群众九成以上的诉求在网格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一体保障”夯实网格治理实战根基。2023年12月,我市将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管理,畅通网格员上升渠道,优秀网格员可吸纳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切实在政策、待遇、激励上予以充分支持。2022年1月20日,我市在自治区率先成立网格学院,建立全市15个行业领域、63名业务骨干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互为补充的师资库,创新“实地+直播”“网格论坛”等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形式。2022年1月20日至今年5月31日,累计开展专题培训35期,网格员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素质持续提升。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