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又到一年初秋季,受气温多变、早晚温差大等因素影响,我市心脑血管疾病、过敏性鼻炎、急性肠胃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患者问诊人数明显增多。对此, 市中医蒙医医院门诊部中医副主任医师聂慧表示,夏末秋初是一年之中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期,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这一时段人体正处于由“升”“散”转入到“收”“养”的时期。
如何在初秋之时呵护健康?不妨看看专家怎么说。
过敏性鼻炎
立秋后昼夜温差将会逐渐加大,干燥的空气更易夹杂粉尘,人们的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鼻炎等鼻部疾病进入高发期。
秋季该如何应对鼻炎?聂慧表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一年四季都有症状。幼儿由于表达受限,经常表现为推鼻子、做鬼脸、青眼窝等症状。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症状更加严重,每年固定季节发作,让患者苦不堪言。
令人担忧的是,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与感冒较为相似,不少过敏性鼻炎患者通常误认为是感冒,仅服用普通的感冒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期。还有很多过敏性鼻炎患者认为,只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
对于此类情况,聂慧表示:“过敏性鼻炎是鼻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它是由于身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在鼻部持续发作的异常反应。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往往会影响生活质量,病程较久、较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有可能发展为哮喘。如果不进行干预,可能引起的病症包括但不限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非化脓性中耳炎(耳内痛、胀闷、闭塞感、耳鸣与听力减退)、鼻咽炎、鼻后滴漏综合征……儿童则可能引起腺样体肥大,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等。因此,一旦得了过敏性鼻炎,千万不要硬扛。”
如遇过敏性鼻炎来袭,聂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远离过敏原。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远离过敏原,从而避免或减少症状发作。“卧室内最好不要铺地毯,不要存放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被褥要经常洗晒,以防螨虫及其分泌物诱发过敏性鼻炎。对春夏季花粉、植物过敏的患者,外出时需要佩戴口罩,并经常清洗口罩。”聂慧说。
第二,提前预防。生活中要完全做到不接触过敏原比较困难。因此,已经确诊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应提前用药预防。如对花粉过敏的鼻炎患者,每年的四五月份和八九月份都是高发时段,在这段时间之前的两周左右,患者就可以用药,包括鼻喷激素和口服抗过敏药物,坚持到过敏季节结束,可尽量控制或减轻过敏症状。
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规范用药,不随意减药或停药,不可因用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就不用药。
第三,养成良好习惯。治疗鼻炎,不能只针对鼻腔疾病的症状治疗,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免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拔根塞源”的效果。
第四,正确认识鼻炎。很多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去了南方就好啦,回到家乡又犯了”,由此以为空气湿润可以治愈过敏性鼻炎,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
“在空气湿润的时候感觉过敏性鼻炎‘好了’,只是因为暂时脱离了致敏环境,不接触过敏原,症状自然就会缓解或消失。但本身的过敏性体质在家乡生活一段时间后,接触到其他过敏原还是会犯。”聂慧说。
聂慧表示,全球各地都有过敏性鼻炎患者,归根结底还是过敏性体质患者接触到过敏原引起的问题。比如,使用加湿器让鼻子“感觉舒服点”,但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过敏性鼻炎,尽快就医才是了解进而缓解病症的正确途径。
流行性感冒
“进入秋季,早晚温差变大,加上气候干燥,人们易患流行性感冒,儿童更是流感易感人群。预防流感要格外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若不幸中招应及早就诊,并根据病情对症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服用中药汤剂,同时也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及病情观察。”聂慧告诉记者,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医“时行感冒”范畴,是因疫气所致,侵袭肺卫,卫表失和,肺气失宣。其主要传播方式是呼吸道传播,其中又以飞沫传播为主,所以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肌肉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
当下,不少患者纷纷表示不知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对此,聂慧表示:“流感不等于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因受凉或鼻病毒、细菌等病原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一般不会发热,或轻度发热,持续时间不长,多在1至2天,且症状以鼻部为主,全身的症状比较少见,病程一般也不会超过7天。而流感有起病急、潜伏期短的特征,感染者多数会发热,有部分患者体温会达到40℃以上,同时伴有咳嗽、咽痛、乏力等症状,个别患者还会伴有消化道症状,比如腹泻、呕吐等。流感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与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所以我们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诊是不是流感。”
“中医药在治疗流感方面有优势所在,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根据患病后表现不同,采用的方剂也有所不同。比如:荆防败毒散、银翘散、葛根汤、小柴胡汤等方加减。普通感冒及流感都可防可治,其中预防是关键。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人体正气强,免疫力提高,人就不易得病。在预防方面可以接种疫苗,若家中有老人、幼儿,则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可联合使用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进行免疫预防。”聂慧说。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的疾病。
“由于血脂长期沉积,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每到秋冬季节,由于天气变冷,血管收缩,会使血管变得更细,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聂慧说,此外,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以至于血液黏度过高,引起血液流通不畅或血管堵塞,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一直以来,人们对心脑血管疾病知之甚少。一提到心脑血管疾病,许多年轻人觉得那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上,这种病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人群。近几年来,年轻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并且发病的年龄也越来越小。”聂慧告诉记者,很多人也许知道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脂、高盐饮食有关,但其实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三餐不定、多坐少动、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导致病发;中老年人、肥胖人群、过度饮食人群、嗜烟酗酒人群以及压力过大人群,更要警惕该疾病发生。
聂慧提醒,高血压、高血糖患者,进入秋冬季节,要记住七字箴言——少油少盐多运动,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让身体过度劳累。
支气管哮喘
“秋季天气渐渐转凉、气温下降,是导致支气管哮喘频发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聂慧解释道,“气温下降了,进入呼吸道的气体变得寒冷,会加重支气管痉挛,容易导致哮喘发作。此外,秋天过敏原丰富,天气冷而干燥,也是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
那么,秋季应该如何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聂慧建议,已患病人群要谨遵医嘱,不得擅自停药,更不能擅自更换药物。出门戴口罩,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少去公共场所,不与感冒的人接触,提前接种流感疫苗,都可以有效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
急性胃肠炎
进入秋季后,人体肠道的抗病能力开始减弱,如果不加节制乱饮食,容易发生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从而引发急性胃肠炎。
如何避免患上急性胃肠炎?聂慧认为,此时节应慎重把好饮食关,注意肠胃不要受到冷风刺激,少吃冷饮,更不要一次性吃太多。
心理疾病
“进入秋季,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悲秋’情绪,人体的情绪调节中枢容易被扰乱,因此,秋季还要提防抑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学会情绪转移,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不良情绪时,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聂慧说。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以手、足、臀、口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多伴有发热。”聂慧说,该病全年都可以发病,秋冬季节为次高峰。该病潜伏期为2至10天,平均3至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至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聂慧介绍,中医认为该疾病多是脾胃湿热、泛溢肌肤、热毒熏灼、肌肤失养所致。治疗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原则。中医辨证分型肺脾湿热型、湿热郁蒸型,代表方分别为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瘟败毒饮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
对于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不少患者发问两者是否为同一病毒?聂慧解释道,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不仅都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传播途径也一样,都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发病也都以夏、秋季节多见。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可手足口病不然,手足口病共有100多个血清型别。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就有30多种血清型,在我国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其中肠道病毒71型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以及被污染的毛巾、牙杯、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传播,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聂慧认为,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她建议市民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在加工食品前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正确洗手,室内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并接种相关疫苗。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提高,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率已经显著减少。特别提醒一点,感染手足口病时,皮疹不能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不能以皮疹定轻重。如若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聂慧说。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 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至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岁以内发病较少,5至9岁最多,10至14岁下降,成人也可发病。初病时,可有发热,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疼痛感。常一侧先肿大,2到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聂慧说,该疾病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侵入人体上呼吸道黏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可由唾液排出,所以流行期建议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戴口罩。
“《外科正宗·痄腮》提到,‘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所以治疗应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疗宜以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疗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此外,患者还需多饮水、适度户外晒太阳、居室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也要采取煮沸或暴晒等方式进行消毒,病情轻者或退热后可适当活动。在饮食方面,患者应多吃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急性期忌吃酸、辣、甜味及干硬食品,以免刺激唾液腺使之分泌增多,加重肿痛。症状明显好转后可以吃一些促进唾液分泌的食物,以促进腮腺功能的恢复。另外要每天用温盐水漱口,认真刷牙,保持口腔卫生,防止继发细菌感染。”聂慧讲解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