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和浸润作用,聚焦“北疆文化”乌海品牌建设,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筑牢惠民高地 强化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基层文化热度持续升高,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添彩”。
近日,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公园社区党委联合市曲艺家协会共同开展百姓大舞台文艺展演活动,为居民在“家门口”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汇演。
随着一曲旋律悠扬的器乐演奏,拉开了演出的序幕。独唱《最美大中国》、诗歌朗诵《绿叶的交响》、快板《天安门前看升旗》等节目把现场气氛一步步推向高潮。“这让我们找到了小时候在院子里看大戏的感觉,也体会到了社区的暖心服务,这么多专业演员把节目送到家门口,让我们过足了瘾。”居民陈玉美说。
公园社区党委书记杨晓虹告诉记者:“近年来,社区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同时也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吸引各类社团来这里开展活动,居民积极加入社团,壮大了社团队伍,增强了社区的活力。”
在乌达区文化馆内,虽然天气炎热,但文艺爱好者们却早早来到了排练教室,进行节目排练。文艺爱好者尚建萍说:“平时我们就在这里排练舞蹈,时不时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我们,特别好。”
乌达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刘丰君告诉记者:“近年来,乌达区通过政府搭台,让居民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角,文化辅导员们经常上门为社区艺术团培训,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原创文艺作品。我们还以社区文化艺术节、消夏晚会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及参与率。”
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已成常态。“文艺下乡”“非遗课堂”等一大批文化活动在全市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遍布城乡的“文艺轻骑兵”把文化服务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我市还不断深化“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将便利、快捷、个性化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点,群众参加公共文化辅导培训享受“点单式”服务,所有免费提供的培训均制作“菜单”。同时,搭建了包含中心馆(市图书馆)、各区总馆(区图书馆)和延伸社区的分馆(书屋、城市书房)的“1+3+N”“一键借阅”平台,实现全市通借通还,市民借阅书籍更加便利。
激发产业活力 深挖文化资源
黄河自宁夏进入内蒙古,首站便是海南区。黄河穿区而过70公里,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海南区不仅拥有被誉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拥有黄河西行客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明长城、蒙医学府满巴拉僧庙、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乌海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农耕文化陈列馆等历史人文景观。
盛夏时节,位于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的黄河西行客栈风景正好。天下黄河向东流,但九曲黄河自宁夏进入内蒙古乌海市境内却一路北上,走到这里更是改道西行。艳阳下,西去的黄河与黄绿相间的林带草地、黄墙褐瓦的民居小院相映成趣。“周末时光,约上三五好友领着孩子来这里,一边在客栈里烧烤,一边欣赏着落日美景,感觉特别好。”市民韩霞说。
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黄河入内蒙古首站文化IP,在海南区西行客栈打造重67吨刻有“黄河入蒙首站”字样黄河石、绘制80米“黄河几字弯手绘”墙长卷、设立“黄河母亲”雕塑。推出黄河风景体验、黄河美食品鉴、黄河考古探寻和乡村休闲旅游等活动,“北方海南·黄河风”入选全国丰收节庆特色活动,黄河西行客栈窑洞文化主题民宿被评为自治区首批丙级旅游民宿。
而在乌达区,为了打响特色品牌,以乌兰淖尔镇为主阵地,开辟了田园风情自驾游、沙海穿越自驾游两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联动吉奥尼葡萄酒庄、智慧农旅综合体、漠海山境等知名网红打卡地,着力打响“大漠湖镇”旅游品牌。同时,乌达区还聚力打造一系列节会和文化活动,已成功举办了“狂野沙漠,悦享乌达”2024“阿诺达”杯中国·沙行甲级联赛、乌达区第三届农艺采摘节等6场活动赛事。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14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82万元。
此外,乌达区还注重盘活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以“我家就在岸上住”和“风起黄河”为主题,累计创作了百余件黄河泥塑作品。其中,黄河泥塑《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列作品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围绕“我们的节日”“北疆文化”等主题主线,乌达区还精心推出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泥塑艺术之十二生肖”非遗作品展播等40余场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
赓续传统血脉 激发文化新活力
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为抓手,广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在今年的端午节期间,一场“旱地”龙舟赛让乌海名声大噪。“第一次看到‘旱地’龙舟,太有趣了,我还参加了传统文化的知识问答,今天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市民王庆褚说。
近年来,我市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党的生日、国庆节等中华文化符号融入我市各类群众文化、文艺汇演等活动中,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推广,大力弘扬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相融合。
同时,我市不断强化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打造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首批非遗特色村镇各1个,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1条,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个。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6个、旗县级非遗项目12个。启动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申报,开展市级非遗传承人评定、培训工作。组织14个非遗项目和文创企业参加2024年第七届内蒙古非遗年货节。举办“魅力非遗·多彩北疆”非遗展示等活动,推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撸起袖子加油干》《葡萄熟了》等4件黄河泥塑作品(市级非遗项目)。
多年来,我市始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凝聚起深厚的文化认同,弘扬北疆文化、讲好乌海故事,以“文”铸魂、以“文”暖心,唱响新时代乌海文化最强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