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海南区和谐小区2号楼西墙的铁皮信箱前,楼栋长宋国庆正踮着脚,从信箱里取出纸条。“3楼灯坏了”“5单元门禁不灵”,她边念边记,转身就拨通了物业电话:“王阿姨腿脚不方便,天黑前务必把灯修好!”
这个挂在墙上的“宋姐信箱”,已成为小区900多户居民心中的“解忧站”。今年以来,这个信箱累计收到33张纸条,居民反映的问题办结率100%。
80岁的白大爷在纸条上写下“希望有人可以帮忙跑跑腿”。没多久,宋姐就带领由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团队,上门为白大爷服务……
“有事写纸条,可比找物业方便!”居民们纷纷夸赞。
记者翻开宋姐那本“民情日记本”,里面将纸条上的内容按“急难愁盼”分类记录:红色标签标注的是安全隐患问题,蓝色代表生活需求,绿色则代表邻里纠纷。在最新一页上,清楚地写着:“5月6日,调解3单元夫妻矛盾;代买张姨治疗心脏的药……”
“我是楼栋长,就得当好大管家。” 62岁的宋国庆总这么说。在这个老旧小区,她无疑是最忙的人——每天早上取纸条,白天跑腿办事,晚上再巡查楼道。有居民算过,她每天至少爬40层楼。
最近,信箱里多了张特别的纸条:“宋姐,我学会用手机了,以后给您发微信!”但老人后面又补了句:“还是习惯给您塞纸条,踏实。”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区里,宋姐看着新换的楼道灯,将今天收到的3张纸条夹进泛黄的日记本。这个小小的铁皮信箱,装着的不仅是居民的烦心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基层治理的温度,就藏在这些小纸条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