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随手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点赞率很高”“公园里水质清澈、空气清新,放眼望去,满目绿色”......近年来,海南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工程”,以“守护碧水蓝天”为主线,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加快见缝插绿、增绿补绿,“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转角遇美”在海南区成为现实,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海南区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城市生态空间,打造四季有绿、四季有景、四季有花、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建设生态优美、交通便捷和功能丰富的城市生态公园,生态宜居环境愈加迷人,目前城区面积达到87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356.9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89%,绿地率达39.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3.08平方米。 据统计,2024年,海南区可吸入颗粒物(PM_10)年均浓度87微克/立方米,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低水平;优良天数比例、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及重污染天数比率等4项空气质量指标连续第二年完成了自治区约束性指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三年连续下降,同比改善6.4%,在乌海及周边9个区域中空气质量改善程度排名第一。 碧水蓝天间的生态画卷,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如今,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年大量候鸟在迁徙途中来到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补充能量,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嬉戏、觅食,为春日的海南添了一抹灵动的生机。 作为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守护黄河生态安全责任重大。多年来,海南区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全区湿地面积1535.67公顷,湿地鸟类种类逐年增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显著增强。如今,水草丰茂的黄河沿线,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乐园。 如今,“绿色”不仅是海南区景观的成色,也是海南区发展的底色。 海南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扎实举措让生态文明的底色更鲜明。海南区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坚持林草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以沿边、沿路、沿山、沿河防护林为重点的生态绿化廊道建设,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同时,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造林绿化,完善监管措施,逐步搭建社会化养护和政府监管体系。多年来,海南区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2.9万亩,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8%,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驱车行驶在乌海市海南区骆驼山、西来峰、公乌素、老石旦矿区排土场治理项目现场,眼前的一幕幕令人震撼,一座座渣山已经告别了往日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乱象,披上了齐整新装。放眼望去,巨大的渣山经过削坡、整形、覆土等工序已被固化,并呈阶梯形向上延伸,每一个坡面都被砖石沙袋分隔成网格状,矿渣已被重新覆土,并逐级向上种植了绿色植被,昔日的废弃渣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海南区坚定不移推进矿权整合,狠抓矿区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削坡覆土、坡面固化、植被恢复等措施,针对不同坡度、岩性坡面精准施策。在矿区渣堆治理现场,沙棘、芨芨草等耐旱植物扎根生长,曾经的荒山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目前,已经创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3座。 聚焦深化落实“五大任务”“六个工程”和“六个行动”,海南区,这座曾经的“煤城”,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努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求突破、作示范。 如今在海南区,闲置屋顶、荒山空地、矿山渣堆上风“光”正好,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换为清洁电能,成为一个个重要的能源基地。海南区正在从“巨大的铲斗挖下去,黑黝黝的煤块装进车”的单一产业结构向“风光氢储车”一体化转型升级,瞄“高”“新”“精”关键“赛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全国首个制氢加氢换氢一体站建成投用,国轩绿电通电调试,红泥湾输变电工程实现并网,新能源和综合资源利用发电量预计达 12.64 亿度,同比增长 97.81%......北方海南正以生态为笔,绘就一幅美美与共的山水新画卷。 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海南区将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