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腾万里,由乌海这一站正式进入内蒙古,润泽着城市发展的底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乌海市工业用水需求不断上升,但水资源承载能力弱、水生态脆弱等现实难题却横亘在前。乌海市清醒认识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必须“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项目准入“源头节水”、管网改造“路径节水”、技术改造“过程节水”、近零排放“终端节水”……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工业节水减排创新实践持续推进,乌海市在“节”与“用”的平衡中源源不断释放工业“水动能”。
“节水技改”汇聚点滴力量
3月18日,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生产线高效有序运行着,原本需水量较大的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无需补充新水,更鲜有废水排出。
“这都是节水设备的功劳。”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外联部经理王宇解释道,“咱这儿的水碱性较大,易产生水垢,我们专门为生产线研发了‘化工蒸汽凝结水回收系统’,它会提前析出水垢,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这样一来,不就达到节水的目的了嘛!”
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究竟有什么效果?
通常,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水分会不断蒸发,而水中的盐分、杂质等物质则会留存下来。“化工蒸汽凝结水回收系统”利用电化学原理将水中的成垢离子以水垢形式预先析出,循环水经处理后变成洁净水,提高了浓缩倍数。这就意味着相同量的补充水在系统中能够支撑更多次循环,极大减少了污水排放。
据介绍,该系统一次性解决了工业循环水结垢、菌藻滋生及腐蚀三大问题,设备使用寿命有效提高,同时降低了排污水量和补充水量。该系统每年节水约30万吨,节约费用上百万元,回收热量2000吨标准煤,实现了节水、节能和降水耗、降能耗的多重突破。
“乌海市水务局每年都会到企业进行政策宣讲和节水宣传,使我们更加明白乌海市水资源紧缺现状。而对于企业来说,水也是‘卡脖子’的生产要素,所以在项目建设和生产中,我们都会把节水想在前、走在前,力求将水耗降到最低。”王宇说。
近年来,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先后获评自治区节水标杆企业,入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节水型企业典型案例。像该公司一样,乌海市越来越多企业积极落实节水控水工作要求,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四水四定”原则,全面改进污水处理工艺,落实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现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双提升。
“乌海市坚持开源、节流、挖潜、布水网、建机制多措并举,全力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效益。尤其是在推进工业节水方面,我们强化‘审、批、取、供、用、节、排’全过程管理,通过广泛宣传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积极自主开展节水改造,取得了显著效果。”乌海市水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卢思颖说。
“合同节水”打通循环链条
在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间占地面积不大的节水车间内,智能设备稳定运行,经过这些设备处理后,公司生产线产生的废水实现“近零排放”。
得益于“合同节水+水权转让”模式,该公司在大幅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作为企业,我们迫切地想节水。节水不仅能解决企业缺水问题,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与国天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通过‘用水费用托管型’合同节水模式推进节水技术改造,降低纯盐水吨水能耗,实现低排放、低能耗、低成本的目标,以‘节流’促‘开源’。”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向东说。
“绿色脱盐”技术有哪些优势?“合同节水管理”效果如何?
使用“绿色脱盐”技术后,企业每吨脱盐水用电成本仅为0.18元,无需蒸汽加热,制水能耗降低95.5%。改造后的节水装置投产以来,实际产水率达83%,与改造前的“双膜反渗透节水装置”相比,吨脱盐水消耗原水的节水率约为17%。
国天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任玉雄说:“‘合同节水管理’模式采用用水费用托管型模式,由我们对企业原先的‘双膜反渗透节水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符合标准的脱盐水,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据统计,改造后的节水装置使企业每年节省原水量87万立方米,节约成本558万元。
“企业过去使用‘双膜反渗透节水装置’,生产线排出的废水需运往中水回用装置进行过滤、再生才能重新使用,这无疑增加了成本。改造后的节水装置产水率由过去的60%增加至83%以上,整个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水排出,直接节省约17%的污水处理成本,中间过程省下的水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节能、降本的效果都非常明显。”任玉雄说。
2024年8月,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同节水+水权转让”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成功入选水利部首批合同节水管理工业领域典型案例。
“预算管理”优化用水配置
水尽其用,方得长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近年来,乌海市水务部门“精打细算”管好“用水账”,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用足、用活、用好各类水资源。
2022年,乌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水预算管理探索——
乌海市借鉴财政零基“预算”管理模式,像管钱一样管水,坚持“先预算、后用水,无预算、禁用水”的基本原则,对配置水量细化分解、逐月调度、动态调整。这一制度摒弃了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模式,每年从零开始,结合用水定额,确立新的用水预算。预算执行中,用水单位可按实际需要申请预算追加或核减,真正实现“量入为出、留有余地”。
“在‘预算+计划+定额’的‘3+’水资源管理机制下,企业要从年初开始谋划年度用水情况,用水更加‘精打细算’,大大激发了企业加大节水技术改造投入的积极性。”卢思颖说。
近年来,乌海市在“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上作出的不懈努力,使得乌海市入选全国6个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地区,获评全国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并作为先行地区在宁波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技术交流会、佳木斯松辽流域节约用水工作座谈会、柳州全国节水宣传教育协作机制建设座谈会上,与全国各地分享、介绍乌海市水预算管理先进经验做法。
2024年以来,乌海市水务局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印发实施《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承办黄河流域工业节水现场会,发布《黄河流域工业节水行动宣言》,为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
“乌海市以最扎实的举措、更严格的管理制度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在全国范围率先印发实施《乌海市节水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节’尽所能为乌海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同时,加快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化,率先在自治区建设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成立市水权与信息化中心,探索金融与水权融合的方式,创新开展‘水权贷’,鼓励、帮助各企业积极落实节水行动,全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典范。”市水务局水政和水资源科科长禹博说。
目前,乌海市获评自治区级节水型标杆企业1家、节水型企业6家、节水型园区1个;落实《乌海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对6个“工业水效领跑”企业、2个“节水工业园区示范”奖励140万元。
通过联合调度、科学管理,乌海市走出了一条乌海特色水资源节约集约之路。2024年,乌海市非常规水利用量达3952万立方米。2024年共开展水权交易25笔,交易总水量1882万立方米。从巴彦淖尔市跨市交易黄河地表水1000万立方米,保障36个项目生产用水需要。累计发放水权贷4笔,共计2847万元。
节水行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全面实施节水行动的道路上,乌海市脚步铿锵坚定,继续阔步向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