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爱水 共筑乌海未来

水是一座城市灵动的眼眸,映照着时间更迭,赋予城市独特的神韵。水是一座城市生命的脉络,滋养万物,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温柔底色,润泽生活,晕染出岁月静好的光泽。多年来,乌海不断谱写山水文章,让天蓝、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的同时,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先后获得“自治区节水城市”和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称号。而今,保护水资源,合理用水、爱水节水已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品读“大漠湖城”乌海谱写的水生态建设之歌。

水润乌海描绘城市美景

“一水中流三沙环,半城湖光满城景”,一句话,诉说了曾经乌海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描绘出今天乌海生态环境天翻地覆的变化。乌海湖沙水相融、湖苇相映、鸟飞鱼跃、西沙东湖,既凸显江南水乡之灵秀,又呈现大漠湖城之雄浑。乌海依托乌海湖打造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使得乌海人“湖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梦想变成现实。

三月,春回大地,如约而至的红嘴鸥在乌海湖边嬉戏玩耍,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伫立湖边,广阔的湖面波光粼粼,在湖中央,葫芦造型的湖心岛静静地躺在那里,让人多了一份走近的向往。环顾四周,东侧甘德尔山雄浑巍峨,西侧乌兰布和沙漠一望无垠,碧波与金沙跃然眼前,这种沙水相融之美,是乌海湖独有的旖旎风光。

周末、假期,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会迎来大批游客,观鸥鸟、乘游轮、坐快艇,体验山“海”沙城的独特风情。与此同时,在乌海湖西岸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中也可以骑骆驼、沙漠越野、滑沙……

黄河穿城而过,流域面积1754平方公里。这条永久性河流因其跨度长、范围广,造就了乌海市境内类型比较丰富的湿地资源。这片湿地既是全球8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至澳大利亚西迁飞线上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国中西部鸟类、两栖类、鱼类等生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有野生植物69科,181属279种;野生脊椎动物有5纲26目58科184种;水生动物群落有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其中鱼类38种、虾类2种。

乌海的水瑰丽灵秀,乌海的水婉转多姿,乌海的水风情万种,她让昔日荒芜的乌海变成塞上湖城。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夏季凉风徐徐,水草随着微风舞动,呈现出一幅犹如江南水乡的优美画卷;秋季湖水清澈、水草金黄、天空湛蓝;候鸟迁徙的时节,鸥鹭群翔、野鸭戏水,一派“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壮美景象。

风和日丽,抬头,是目酣神醉的“天空蓝”;碧水泛波,四顾,是沁人心脾的“生态绿”。母亲河温婉可亲,滋养着乌海大地,城市内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五分钟见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畅享着与水相伴、随绿而居的幸福生活。

打造高效利用水资源新路

近年来,乌海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落实节水行动,闯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高效利用的新路子。

乌海市在自治区率先制定《乌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以“一个总量、六个效率”为核心的“四水四定”目标体系,全面落实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同时,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实行“许可+预算+定额”的“3+”管理模式,将水资源预算管理、许可管理与定额管理制度相结合,逐年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深化用水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发布全区首部《乌海市水资源(2020—2022年)》白皮书,成功举办首届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黄河流域工业节水现场交流会以及全国性水资源工作会议,分别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乌海共识》《黄河流域工业节水行动宣言》,为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

乌海市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实现发展全面突破。全市“精打细算”“从严从细”管理水资源,扎实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三区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通过完善市、区两级取用水管控体系,强化“审、批、取、供、用、节、排”全过程管理,要求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达到领跑定额标准。2024 年,1 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级节水标杆、1 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6 家企业被授予“工业水效领跑奖”,2 个工业园区被授予“节水工业园区示范奖”;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将渠灌改为管灌,无压灌溉变有压灌溉,减少蒸发渗漏,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6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城镇节水降损,累计完成市政供水、排水管网改造 104 公里,管网漏损率为 8.64%。逐步推行“智能化”灌溉系统,做到精准浇水,同比节水约 40%。

乌海市聚焦潜力挖掘,加速打造“工业第二水源”,将再生水、矿井水、苦咸水、微咸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实施巴音陶亥苦咸水、乌兰淖尔微咸水资源化利用项目,挖掘非常规水资源近 2000 万立方米;统一配置调度全市21处矿井水 ,2024年,全市矿井水利用量 807 万立方米,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 0.26 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 94%,获评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中期评估优秀试点城市(位列全国第六)。

同时,我市先行先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发展节水产业”的重要讲话精神,超前谋划节水产业工作,在全国率先印发《乌海市节水产业发展规划(2024- 2030年)》,持续推进节水产业化和产业节水化。

下一步,乌海还将以水预算管理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节水行动,深化和完善水预算管理,围绕制度体系、支撑体系、实践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推动节水产业化、水权市场化、管理数字化、水网系统化,持续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生态“以水定绿”、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水平,以节约用水作为攻坚克难突破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节水爱水从你我做起

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承载着无尽的使命。保护水资源,不仅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对未来生命的承诺。

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日节点,市水务局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学校、机关等地进行节水宣传,倡导全市居民节约用水,提升公众护水意识和水科学素养。

“‘节水’二字的真正含义,不是限制用水、不让用水,而是倡导人们合理用水、高效用水,不要浪费水资源。我们要打造节水型社会,除了政府出台措施开展节水行动以外,还需要每个公民形成用水文明意识。”市水资源服务中心孟庆琛表示,一滴水看似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数量非常可观。有测算数据显示:“滴水”1 个小时里可以集到 3.6 公斤水,1 个月可集 2.6 吨水;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 17 公斤水,每月可集 12吨水;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可集670 公斤水,每月可集 482 吨水。由此可见,积少成多,点滴之水不可浪费。

节水应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做起,这件事儿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孟庆琛认为,节约用水往大了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往小了说是减少水费开支,降低生活成本。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打开水龙头,交了水费就能随意用水。但事实上,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只有不到 1%的淡水为人类直接利用。在不少地区,面临洗澡还是解渴的两难的抉择。节水,迫在眉睫。

厨房节水,可以用淘米水洗菜、浇花,洗菜水可用于冲厕所;使用节水型水龙头,避免长流水洗菜;对于油腻餐具可先用纸巾擦拭,再用水清洗,减少用水量。

卫生间节水,器具选择是第一,如节水型马桶、节水型花洒,每次可至少节水 50%;洗澡时,淋浴代替盆浴,每次可节水 70%;洗手、淋浴随手关水,不用的时候别让水白白流走。

​除此之外,定期检查水龙头、水管和马桶是否漏水,及时修复更换不仅节水,也避免了“水漫金山”财产损失;下雨了可以收集雨水用于浇花、洗车;洗车时用桶、盆接水擦车,避免水管冲洗的浪费;洗衣水拖地,拖地水冲马桶,做到一水多用。

“这些水经过二次、三次使用,可谓精打细算,最终只有少量的污水进入下水道,可减少污染。只要在这些细节上稍微注意,我们就可以节水三至五成,一年下来也可以节省一笔不小的支出。”孟庆琛说“,人们要从‘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的观念转变,争当节约用水的宣传者、文明用水的倡导者,才能让节水、惜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除此之外,就餐时少更换碗碟、随手关闭水龙头、不让儿童玩耗水游戏、不浪费剩茶和矿泉水、不倒掉暖壶剩水等办法,均可控制个人用水量。减少使用瓶装水,不向河道、湖泊里扔垃圾,不乱扔废旧电池等,还能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污染。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