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潮来袭,各地陆续进入“冷冻模式”,万物生机闭藏,人们的各种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冬季常见病有哪些?又有什么好的防治措施呢?
高发疾病一: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早晚温差大、气候突然变冷,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周围阻力增加,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加大,脑血管高灌注,易引发脑梗或脑出血。冷空气刺激后,血液中更容易出现小凝块,心血管与脑血管内的小凝块迅速增加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另外,冬季人们食欲旺盛,不节制地吃肉类以及油腻的食物,不仅会引起身体肥胖,同时也容易导致血脂和血压升高。冬天早晚及室内室外的温差较大,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非常不利,若不注意保暖及休息,很容易导致心梗、脑梗、猝死等意外的发生。”市中医蒙医医院门诊部中医副主任医师聂慧说。
聂慧建议,在冬季特别是季节交替、气温和气候转变的时候,应适时根据室内外温度增减衣物、规律生活、适度锻炼,多吃鱼类、豆制品和新鲜蔬菜,不要暴饮暴食及酗酒,控制好血脂、血糖,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不良刺激。
高发疾病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属于中医‘疫病’‘时行感冒’范畴,中医药在减轻、消除流感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显著。流感多发生于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流感高发季节。”聂慧介绍,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38℃—41℃,同时伴有寒战、畏寒、头痛、肌痛、关节酸痛、食欲下降、咽痛、咳嗽等症状。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力降低,自身调节能力减弱,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患病后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患肺炎时只表现为乏力、轻度发热或不发热等症状,感染后可能发展为重症流感、加重原有基础病、出现并发症等危害。
关于如何预防流感,聂慧认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可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此外,做好个人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流感高发季节要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注意遮挡,出现流感症状应注意休息和自我隔离。
高发疾病三:过敏性鼻炎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鼻腔遭遇冷空气的侵袭后,鼻腔黏膜遇到刺激,就容易干燥、过敏,进而导致鼻塞、流涕,加上冬季室内较长时间使用空调、地暖等取暖设备,也会导致局部空间的空气过度干燥,对鼻炎的症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冬季该如何应对鼻炎?聂慧表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一年四季都有症状。幼儿由于表达受限,经常表现为推鼻子、做鬼脸、青眼窝等症状。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症状更加严重,每年固定季节发作,让患者苦不堪言。
令人担忧的是,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与感冒较为相似,不少过敏性鼻炎患者通常认为是感冒,仅服用普通的感冒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期。还有很多过敏性鼻炎患者认为,只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
对于此类情况,聂慧表示:“过敏性鼻炎是鼻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它是由于身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在鼻部持续发作的异常反应。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往往会影响生活质量,病程较久、较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有可能发展为哮喘。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可能引起的病症还有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非化脓性中耳炎(耳内痛、胀闷、闭塞感、耳鸣与听力减退)、鼻咽炎、鼻后滴漏综合征……儿童则可能引起腺样体肥大,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等。因此,一旦得了过敏性鼻炎,千万不要硬扛。”
如遇过敏性鼻炎来袭,聂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远离过敏原。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远离过敏原,从而减少或避免症状发作。“卧室内最好不要铺地毯,不要存放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被褥要经常洗晒,以防螨虫及其分泌物诱发过敏性鼻炎。对花粉、植物过敏的患者,外出时需要佩戴口罩,并经常换洗口罩。”聂慧说。
第二,提前预防。生活中要完全做到不接触过敏原比较困难。因此,已经确诊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应提前用药预防。患者可以用药,包括鼻喷激素和口服抗过敏药物,可减轻过敏或尽量控制症状。
第三,养成良好习惯。治疗鼻炎,不能只针对鼻腔疾病的症状治疗,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免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拔根塞源”的效果。
第四,正确认识鼻炎。很多受过敏性鼻炎困扰的患者都有一种感觉,“去了南方就好啦,回到家乡又犯了”,由此以为空气湿润可以治愈过敏性鼻炎,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
“在空气湿润的时候感觉过敏性鼻炎‘好了’,只是因为暂时脱离了致敏环境,不接触过敏原,症状自然就会缓解或消失。但因本身的过敏性体质在接触到其他过敏原还是会犯过敏性鼻炎。”聂慧说。
聂慧表示,全球各地都有过敏性鼻炎患者,归根结底还是过敏性体质患者接触到过敏原引起的问题。比如,使用加湿器让鼻子“感觉舒服点”,但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过敏性鼻炎,尽快就医才是缓解病症的正确途径。
高发疾病四:诺如病毒感染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除了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外,也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单位引起流行性传播。一旦感染诺如病毒,成年人主要表现为腹泻,而儿童则以呕吐症状为主,又称为‘冬季呕吐病’,常见表现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聂慧说,诺如病毒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多数患者发病后症状轻,无须治疗,休息2到3天即可康复,可口服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呕吐和腹泻消耗的水分。对于婴幼儿和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如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出现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在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方面,聂慧认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可以预防病从口入。例如,要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注意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此外,一旦出现类似感染性腹泻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高发疾病五:呼吸系统疾病
“冷空气刺激下,人体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也相应减少,保护能力下降,细菌和病毒容易乘虚而入。而大气污染中细颗粒有毒物质在冬季的浓度最高,这些有毒物质和干冷的空气都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聂慧介绍。风寒咳嗽的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痰,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可以服用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颗粒、杏苏止咳颗粒、荆防颗粒等治疗。风热咳嗽表现为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口渴,头痛等表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对症药有风热咳嗽胶囊、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等。风燥咳嗽的表现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口干,舌质红干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可以用百合雪梨膏、二母宁嗽丸等。病愈后咳嗽不停还可以试试润肺中成药百合固金丸。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孩子感染腮腺炎病毒后,大约经过2至3周的潜伏期才出现不适症状。大多数患儿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伴发热、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起病大多较急,数小时至1到2天后,腮腺显著肿大。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聂慧建议,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重在养护正气,正气充足自然能抵御外邪的侵袭。日常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劳累熬夜,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并且尽量避免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此外,还应注意均衡营养,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虾、鱼肉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但咳嗽期间切忌食用辛辣等食物,应清淡饮食。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可以采取接种疫苗的方式,同时也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积极锻炼身体。
高发疾病六:关节痛
关节痛也是冬季常见病之一。聂慧告诉记者,关节肌肉劳损加上寒冷受凉刺激,常是引起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尤其老年人有腰腿痛的基础病,再加上寒冷受凉刺激,很容易引发关节疼痛。保暖工作对于关节炎患者非常重要,应该在寒冷的冬天准备好御寒的衣物,如护膝、手套等。适度运动也可以保护关节,减少损伤。另外,还可以口服汤药或进行针灸、理疗、穴位贴敷等治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