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姨,我买的裤子有点长,能帮我改改吗?”“好的,没问题,我先量量尺寸,5分钟就能改好。”在乌达区五虎山街道育红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王荣兰正带领着志愿者们热情地为居民缝补衣服、更换拉链、制作床品……
缝纫机哒哒哒飞快地转动着,缝纫小铺内每天都会上演一幕幕欢快温馨的画面,“共享巾帼巧手”缝纫小铺的小针线编织着居民乐享的“幸福圈”,也“缝”出了和谐友邻味。
近年来,育红社区紧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志愿服务,通过网格走亲了解居民的需求,吸收辖区内热心群众,组建起了一支12人的“共享巾帼巧手”缝纫小铺志愿服务队,不仅解决了居民闲置用品的改制需求,让居民们享受到“家门口”的便捷服务,也给辖区一些对缝纫技艺感兴趣的居民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作为这支志愿服务队队长的王荣兰可是个热心肠,她经常协助网格 员 做 好 入 户、安 全 排 查 等 工 作 。在得知社区要成立这个志愿服务队时,王荣兰第一个报名参加。“我们年龄大了也闲不住,就想为大伙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社区的中老年群众较多,他们有旧衣物破损需要缝补却找不到离家近的地方,我会这门手艺,能为他们提供基础的裁剪、修补、锁边服务,还能把这个传统技艺传给有意愿学习的居民。”王荣兰说。居民送过来每一件需要缝 补 的 衣 物 ,她 都 认 真 细 心 对 待 。说 起 社 区 为 他 们 提 供 的 场 地 和 设备,她也赞不绝口。
“共享巾帼巧手”缝纫小铺自成立以来,不仅为居民提供日常缝补低偿服务,针对残疾人、低保户、老年人、辖区企业困难职工等群体,小铺还提供无偿改制。他们还经常利用居民捐赠的旧衣物和布料等小物件,做出实用的坐垫、小床垫送给有需要的人。小铺建成以来,为辖区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免费改制衣服30余人次,为玉福养老中心的老年人制作床褥垫60余个,重阳节还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制作艾草须臾香囊60余个,志愿者们用一针一线“织”起了小区服务新风向,小缝小补也“补”进了党群情和烟火气。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五虎山街道育红社区不断探索文明实践工作新路径,努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对准群众需求、拓展到群众身边、深入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个角落。“共享巾帼巧手”缝纫小铺是社区创新服务功能的又一载体,“我们不仅仅打造缝纫小铺为居民提供改制定制服务,下一步我们还要依托裁缝小铺成立缝纫培训班,让更多的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再就业。”育红社区党委书记李红莉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