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之畔,一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乌海,正以坚定的步伐全力推进民生工作,为市民勾勒出一幅幸福生活的绚丽画卷。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民生福祉,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教育先行 点亮未来之光
崭新明亮的教室内书声琅琅,美丽整洁的校园里充满书香,设备完善的运动场馆中学生们强健身体……漫步在市第一中学新校区,仿佛置身于一座美丽的花园。
今年秋季开学,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正式启用。该校区总投资 7.2 亿元,占地面积约11.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9.37 万平方米,包含教学楼、风雨操场、图书馆、实验楼、餐厅、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地下停车场等 14 栋单体建筑,办学规模为 60 个班,可满足 3000 名学生使用。
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教育软硬件建设再上新台阶,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乌海市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来我市讲学,为教师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积极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乌海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大赛、文艺比赛、体育竞赛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医疗保障守护健康防线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乌海市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现在住院看病越来越方便,刚检查完,查的啥、多少钱,这些内容就发到手机上了,比以前的一堆纸质单子好保管,病看得明白,钱也花得明白。”近日,在乌海市中医蒙医医院陪床的患者家属张慧为如今看病方便,诊疗费用公开、透明竖起了大拇指。
线上预约挂号,看病就医更便捷;线上就诊、远程会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就医环境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不断向下延伸……乌海市医疗服务水平从细节处见实效,在发展中勇突破,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牵头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乌海市坚持深化医改,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均衡布局,以重点学科及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建设为引领提高疑难重症救治能力,以远程会诊、专家坐诊为重点提升大病诊疗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先后与北京、上海等地的25家医院开展技术交流合作,邀请外地专家 1200 余人次,接诊患者1.4万多人次,开展手术1600余例。“周周有专家、看病不奔波”,如今,专家坐诊、远程会诊已经成为常态,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
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过程中,乌海市用好用活医疗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乌海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乌海市妇幼保健院综合托育服务中心等项目,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切实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以推进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为抓手,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
社会保障筑牢民生之底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乌海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市民生活更加安心。
聚力抓好社会保障,乌海市推进全民参保精准扩面专项行动,依托社保卡实现政务服务、补贴发放等“一卡通”直达。乌海市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在自治区率先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全市通办,落实“渐退期”“刚性扣减”等惠民措施;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取消户籍地临时救助申请限制;落实特困供养制度,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加大主动发现力度,充分发挥好网格员、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等作用;深化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运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乌海市积极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等 4 项工程,推动市老年养护中心等养老机构提质升级。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推动“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
就业创业激发活力之源
每天清晨,乌海市各零工市场人头攒动。务工人员有的了解企业招聘信息,有的咨询最新的就业政策,还有的认真填写求职人员信息登记表,寻找工作岗位。
“以前我们在路边揽活,冬冷夏热,安全还没保障。现在有了零工市场,我们找活儿省心又放心,收入也增加了。”在海勃湾零工市场找工作的张贵平告诉记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乌海市始终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创业。
为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乌海市积极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目前已建成4个区级线下零工市场,开通了“乌海市零工驿站”线上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务工人员与用工企业的供需匹配效率和质量。
乌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通过发放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劳动者自主创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意愿,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就近办”“多点可办”,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乌海市还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项目推荐、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服务。
提“颜”增“质”绘就幸福底色
“每天早上和傍晚我都要到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转转,这里环境好、设施全,大人小孩都爱来这儿,生活越来越好了。”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居民李淑梅说。
细心的市民发现,近几年,身边的口袋公园逐渐增多,有的建在小区周围、街道旁边,有的将城市“边角地”利用起来,经过改造提升,变成了小而美的口袋公园。
乌海市强化民生需求,先后建设完成消防公园、劳动公园、廉洁公园等一批“小而精”的口袋公园,黄河沿岸滨河区域生态建设项目一期、三期已完工,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绿地布局,拓展绿色公共空间。家门口的商超、路口旁的公园、沿街可见的大小店铺、周边的社区医院……以居住小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便利与幸福近在咫尺,在乌海市的每一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里,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幸福的味道。 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乌海市把 5个涵盖16万人口的街道社区确定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首批试点,不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书写下“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生动注脚。如今,乌海市已建成一刻钟社区生活圈14个,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街道社区,服务居民53.21万人,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
城市更新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自实施城市更新工作以来,乌海市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空间布局、公路交通提升改造、住房保障、老旧小区和房屋改造,加大力度建设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乌海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截至10月29日,乌海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35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天数比率77.8%,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黄河乌海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6个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绿色多了,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幸福之于市民,是生活更加便捷。幸福之于市民,是生活更有品位。幸福之于市民,是生活更有保障。未来,乌海市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民生工作,不断提升民生福祉。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乌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