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海市严格落实“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总要求,始终坚持择优选育、扩大源头、严格程序、强化教育,建立重点领域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以点带面提升全市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根基。
严把“入口关”,卡好发展党员“标尺线”。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大入职、入学“第一课”教育培训力度,在职工入职、新生入学的一个月内,通过入职培训、集中教育等方式,将优秀青年、骨干和高知识分子、高技能人才有重点地纳入培养范围,采取各级党组织包联帮带等方式,有效促进“双培双带”落实落地。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督促党委书记、组织委员和党支部书记等重点人员认真履行发展党员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党员推荐、群团推优、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发展对象政治审查等制度规定,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建好“蓄水池”,注入源头培养“新动力”。依托已建立的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推深做实发展党员“源头培养”行动,依托《发展党员一览表》逐级逐人建立健全台账,结合实际制定教育培养计划,全方位、多视角了解入党申请人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切实考准考实入党动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情况,对定期考察不合格的入党申请人重新培养或动态调整,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以来,先后发展50余名教育、卫健领域骨干入党,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110余名。
树牢“风向标”,严把党员程序“审核关”。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紧扣发展党员“525”程序步骤,用好用活《乌海市发展党员操作规程》《发展党员全程纪实册》,指导各级党组织规范执行发展党员程序步骤,确保资料规范齐全、档案有据可查。将政治审查贯穿发展党员全过程,严格执行发展对象“4421”政审机制,严防“带病入党”问题发生,确保新发展党员队伍质量。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对所属党员档案进行全覆盖排查整改,对发现异地入党、程序倒置、重要环节缺失等问题的党员档案及时纠偏改正。
把牢“方向盘”,提升党性修养“感染力”。实行全链条式培养教育模式,采取“集中+日常”“线上+线下”方式,不断强化对入党申请人的教育培养。以开展预备党员集中宣誓、“主题党日”、政治生日等活动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入党申请人进一步增强思想觉悟、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性修养。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加大对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充分利用党员政治生活馆、党性教育实践中心、“小三线”等周边红色阵地资源,推动各级党组织通过专题学习、理论宣讲、短期集中培训和参加“北疆党课进行时”“先锋大讲堂”“共享讲堂”等方式,分层分类精准做好入党申请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入党申请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下一步,乌海市将继续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落细落实各项举措,指导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提升发展党员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