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美 向新而生 ——乌海市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

改造“老旧路”17条、打通“断头路”9条、新增停车位3670个、“潮汐车位”1336个、推动216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14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些可喜的变化,折射出我市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中迈出的坚实步伐。近年来,我市立足城镇化率高、城市信息化水平较高、各类信息化监控设备覆盖密度和全域覆盖度高等优势,聚焦城市发展短板弱项,依托“城市大脑”底层架构,通过数字化手段,以解决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用“整容”的精致、“绣花”的细腻,实现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筋健骨”。

智慧平台 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

在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有一个“城市大脑”,每天有数万条信息在显示屏上滚动,实时更新着各区、各路段、各场所的信息和监控画面。

近年来,我市坚持“一个部门统筹、一个平台管全市、一张网连全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重点推动“城市大脑”2.0建设,与数据中台、视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基础支撑系统融合创新,依托“城市大脑”,以“一网统管”为目标,构建集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测预警、监督考核为一体的城市管理智能监管平台,打造“基础支撑”“城市管理”“市域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全时空支撑市市域社会治理。

当前,我市正在以数字化驱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质升级,智慧监管平台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未来,我市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聚焦行业发展、社会关注、群众需求,不断完善应用场景,提升平台前瞻性、适配性和实用性,推动城市运行更有序、城市管理更高效、便民服务更精细,不断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智慧停车 “智”解停车难题

空位难求、排队进场、停车困难……随着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快速增加,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车位资源缓解停车难的问题,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找车位越来越方便了!”9月22日,和家人来到万达广场购物的贾佳告诉记者,以前是一边开车,一边在路边找车位,这样既不安全,还容易绕路。有时候看到街对面有车位,等开过去,发现车位被别人停了。贾佳说:“现在不一样啦,我在手机上用‘停车在乌海’小程序,随时都能查看附近的车位情况,非常方便省事。”

市民王泽星也对无感支付点了个赞。他说:“以前停车缴费要在停车场的门口,费时又费力,还容易造成拥堵,现在不仅能通过ETC直接付费,即停即走,还能看到停车的各种信息,一目了然。”

市民方便快捷停车的背后,是我市为进一步解决“停车难”问题构建的“智慧中枢”——智慧停车平台。该平台连接了布放在各个路段停车位的视频监测器,整合计算各区域空余车位,数量实时更新并显示在引导屏上;辅以醒目的指示牌,让车主在远处即可看到,方便其根据指引驶入对应的车位。

“智慧停车平台通过高位视屏、边缘计算体、智能道闸等前端感知、物联、互联等设备,与智慧停车云平台交互数据,重新规划定义路内泊位,并对传统的封闭式车场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智慧停车管理平台、路内外停车系统、停车充电移动客户端产品等,智慧停车系统项目不断完成多级数据管理平台对接,有效实现停车资源全覆盖与一体化管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市政科负责人郑哲说。

今年,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方便群众生活,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我市编制智慧停车、智慧出行方案,系统解决重点区域车流高峰时段停车难、出行难问题,推动市政道路提标改造、优化路网,改造了“老旧路”17条,打通“断头路”9条。深入挖掘和扩充公共用地资源,新增停车位3670个、潮汐车位1336个,常态化治理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违法停放以及“僵尸车”清理,加强道路施工精细化管理,营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5%以上,我市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停车资源优化了,泊位周转率提高了,停车场经营成本降低了,市民停车满意度上升了……我市将进一步做好“智慧停车”的扩充和推广工作,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停车难问题,推动城区停车管理智能化发展。

智慧园林 “绣”出满城绿意

9月的乌海,秋意渐浓。滨河生态园智慧灌溉园林项目项目经理张有伟蹲在马路边,掀开井盖,看着阀门自动关闭,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作为滨河生态园智慧灌溉园林项目的项目经理,张有伟最喜欢滨河生态园的草坪。“咱们北方气候干旱,想要草坪长得好,不仅要定时修剪,防虫防害,最为关键的是要适量浇水,不能出现明显的局部干旱和积水现象。”张有伟说,草坪和各类苗木混种,更要讲究不同的苗木不同的浇灌方式。

滨河生态园混种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树木,在面积240亩的公园内,如何实现分树种节水灌溉呢?

“这就要提到我市的智慧园林综合信息化平台。”张有伟说,滨河生态园内各种植物的分布位置、光照情况、生长环境的温度及湿度、土壤的温度及湿度、土壤PH值等关键数据都登记在智慧园林综合信息化平台数据库中。

物联技术如何赋能精准控制?张有伟举了个例子:“有过养花经验的人都知道,肉眼的判断常常和植物生长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有时土壤表面看着干燥,土里其实很湿润。如果养护者因误判而浇水,则不利于植物生长。”如今,有了技术手段的加持,园林工人在控水、控肥、修剪、浇水等方面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实现精准控制。

如今,我市按照“以水定绿、适地适种”原则,实行城市园林绿地分级精细化管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积极运用土壤墒情监测和智慧灌溉系统,园林绿化节水灌溉覆盖率达95%,每平方米年用水量由1.5吨降低至1.01吨。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充分利用边角、裸露地块实施城市“微添绿”工程,新建改造口袋公园43个,改造裸露地块44.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3%、4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9平方米。结合既有农区道路,将农区生态、景观、文化等资源串联成线,建成16.8公里葡园绿道,打造高品质农文旅游览空间。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