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中秋佳节饱含着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而诗歌作为一种深入中华民族骨髓、嵌入中华民族基因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感,直到今天依旧是维系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9月11日,一场精彩的中秋诗歌朗诵会在乌海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厅举行。本次朗诵会以“诗意中秋 情满国庆”为主题,由乌海市委宣传部、乌海市融媒体中心主办,乌海乌兰牧骑、乌海市全民阅读协会、乌海市诗词学会协办。朗诵者们用饱含深情的诗歌赞颂祖国,赞美家乡,托明月寄相思,用声音送祝福,活动现场亮点纷呈。
亮点一:歌美、人美、情更美
活动在乌海乌兰牧骑精彩的器乐演奏中拉开帷幕。合奏的马头琴乐声壮阔雄浑,意境旷达悠远,一秒就将观众拉入现场由灯光、舞美营造出的世界。
有道是,诗以言志,歌以咏怀。古往今来,诗词作为一种深入中华民族骨髓、嵌入中华民族基因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镌刻着这片土地的文化风貌,承载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感,歌曲也有同样的效果。随着乌海乌兰牧骑队员孙小淇的一曲《节日欢歌》,双节临近、家国同欢的氛围被渲染得越来越浓。
现场观众也对舞台灯光和效果表示赞叹,专程从乌达冒着绵绵秋雨赶到现场观看诗歌朗诵会的市民赵涵说,有了灯光和舞台的加持,现场“以诗会友”“以乐传情”的效果更好,乌兰牧骑歌手看起来纤弱,一开口却是气势磅礴,让她大开眼界。
亮点二:诗真、意真、情更真
在本次活动中,表演者们用饱含真情的声音以诗词为媒介,表达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许多诗词的选择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由乌海市融媒体中心多位优秀主持人组成的“主播天团”朗诵的《月光下的中国》就被现场观众评价为“情真意切、涤荡心灵”,节目还创新性地融入了说唱元素,配合着大屏幕闪现的乌海城市风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
诗真、意真、情更真,中秋承载着我们对团圆和睦的美好追求,也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当诗词与中秋相遇,当文字音律与皎皎明月碰撞,便凝成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
亮点三:本土诗人原创作品大放异彩
在本次活动中还有一个极大的亮点, 就是本土诗人原创作品大放异彩。
近年来,我市广大文艺爱好者创作 出一大批歌颂祖国、赞美家乡的优秀诗 篇,当这些作品被朗诵者用或慷慨激昂、或温柔似水、或轻灵悠远的声音朗诵出 来时,就更具有文化的魅力。
乌海市诗词学会副主席、本土著名 诗人李建军创作的诗歌《乌海湖》和乌海市网络文艺协会主席肖卫琴创作的 诗歌《阅读家乡》被搬上了舞台,在诗歌中,作者独具匠心地将家乡的风物一一 营造出动人的意象,甘德尔山、乌海湖、 红嘴鸥、金沙湾……伴随着朗诵者娓娓 道来,观众们眼前似乎也铺展开一幅幅 城市美景。
作为内蒙古西部颇有名气的诗人,李建军近年来创作了许多与家乡有关的诗歌,例如《乌兰布和》《驼盐古道》《在山中,我想成为树》等一系列自然写作风格作品。
另一位年轻作者郭孟昕的两部作品《需要读书》也被来自乌海市全民阅读协 会的朗诵爱好者温妍、任鸿选为配乐朗诵 文本,这首小诗清新自然、贴切生活,列述 了各种读书的乐趣和重要性,被大家笑称 为一首“劝读好诗”。
作者郭孟昕也与工作中的搭档冉彤现场表演了自己的另一首原创作品《我 用声音寄相思》,值得一提的是,郭孟昕与冉彤都是乌海市融媒体中心广播部的 优秀主播,从幕后走到台前,她们用声音 打动了你我。
来自乌海市第九中学的朗诵者王威带来的《母亲河》一诗也是乌海本土诗人创作的。作者高华告诉记者,这首诗是他专程为本次诗歌朗诵会所创作,他将黄河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用母亲的形象比喻伟大的祖国,感情朴实且真挚。

亮点四:奥运冠军启蒙老师倾情献声
奥运冠军杨家玉的体育启蒙老师刘振祥的倾情献声引发了现场的一个小高潮。激情四射的巴黎奥运会刚刚过去,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身影还历历在目,因此当刘振祥与其他三位搭档一起朗诵《中华颂》时,现场观众无
不报以热烈的掌声。
刘振祥不仅为我市培养了多位优秀的体育人才,在文艺方面也很有天赋,是资深的朗诵爱好者,也是乌海市全民阅读协会的元老之一。“我觉得声音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之一,心中有热爱,声音才能有力量。”他说。
《中华颂》里有一段词为“:百年奥运,是中国精神的升华,嘹亮的国歌,仿佛还回响在北京的盛夏。”读到这一段时,刘振祥感触很深“:奥运健儿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要的,顽强拼搏、永不言弃。”
亮点五:现场直播让线上线下积极互动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不到现场也能领略诗歌朗诵会的风采,本次活动乌海市融媒体中心还在乌海融媒App、乌海融媒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同步开启了线上直播。
市民罗雪就是通过乌海融媒App直播观看了全程,她告诉记者,原本还在遗憾天公不作美,连绵秋雨阻挡了她到现场观看的计划,可能要错过这场精彩活动,不料手机小屏也能让她一饱眼福。
“我全程看下来,觉得直播效果很不错,朗诵者们铿锵有力的声音从手机中传出来,让我顿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她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从古至今,诗歌都是最具“中国味道”的表达方式之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都在关注传统文化回归,“诗词过节”“民俗过节”等文化新潮层出不穷,真正将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渗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不但与传统一脉相承,还能符合年轻人的口味,真正融入当代社会。
此次诗歌朗诵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既有高雅诗词的熏陶,也有“接地气”的文化表达,既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与质感,也是我们倡导“诗词过节”“民俗过节”的文化新潮的一次有益尝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