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奔箭,屈指又中秋。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此时节,花好月圆,家国同欢,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千百年来,中秋这个节日总能带给中华儿女不一样的情愫。
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为中华民族沿袭千年的传统节日,中秋承载着人们对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美好期盼。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古老传说,以及祭月、赏月、品月饼、赏菊赏桂、饮桂花酒、燃灯等中秋习俗,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为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你对中秋节有着怎样难忘的记忆?过中秋有哪些需要讲究的仪式感?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与您一起聊一聊关于中秋的那些事儿。
中秋,关于月饼的甜蜜记忆

中秋还没到,大街小巷,烘焙月饼的香甜味道已经铺散开来。
没有人不喜欢中秋节的月饼,关于中秋,许多人的记忆都是从月饼开始的。
有人说,中秋节的月饼就像是除夕夜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味道可以变化万端,但绝对不能少,因为小小的一枚月饼里,包着对团圆的期盼,裹着对亲人的思念,藏着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这一枚小小的月饼,就是天上一轮圆月落在了掌心里,是咱老百姓闻得见、尝得到的幸福滋味。
今年42岁的曹雪琪说,小时候,每年中秋节前夕,她最期待的事儿就是跟着母亲去“打月饼”。
在那个没有烤箱的年代,市面上售卖的月饼种类少得可怜,大多数人家想要在中秋佳节吃到这一口美味,都要借助土法工艺。自家会烙的就自己烙,家里人口多,或者想要的样式繁杂,就要求助于会做饼子的“饼子匠人”。
曹雪琪的邻居老张家,就经营着这样的一门生意。
她记得,老张家的院子中央有一口烤窑,每年中秋节前夕,方圆几公里的小孩子们都爱往这个小院子里钻。
张家的祖母和婶婶都是做月饼的高手,但烤窑的火候只能由张家的爷爷亲手掌控,那个身形清瘦的老头儿有一双长满茧子的大手,佝偻着身体蹲在烤窑边儿上,用一把大铁钳将一根根粗细不一的劈柴次第填进灶膛里,烧一阵儿就拿出来,晾一晾又填回去,看得孩子们一头雾水。
摆了满院的面粉、红糖和胡麻油,被张家的奶奶和婶婶用秤称过,然后揉成面团。老式月饼根据糖和油的比例,可以分成“二油二糖”“三油三糖”……一直能到“九油九糖”,可以加馅料,也可以不加,全凭主顾喜欢,丰俭由人。
开炉这天,张家一家人早早就起床忙碌起来,曹雪琪跟着母亲去帮忙洗涮烤架和烤盘。胡同里其他人家也慷慨地出借方桌和板凳供张家放生胚或者烤熟的月饼。曹雪琪看着那些生胚,白生生的一个一个摆在铁盘子里,压着精致的花纹和吉祥字儿,张爷爷托着烤盘,将它们送进灶膛里。
当秋日的日头西挂,扑鼻的香味就弥漫了整条小巷,曹雪琪跟着孩子们跑进小院,第一炉月饼是送给大家尝味儿的,每个来的大人和小孩都能分到一块,金黄酥脆的月饼那么香甜,一直甜到了大伙儿心里。
无独有偶,市民刘霞也常常能回忆起小时候母亲烙月饼的场景。准备月饼的馅料要费母亲很多时间,因为芝麻、花生要提前炒熟碾碎,白糖或红糖要用小火烘焙成干粉,葡萄干、青红丝要切得细细碎碎,还要专门烤一些干馒头磨成粉加在馅料里以增加香酥的口感。
等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也到了中秋节前,母亲会挑一个晴朗的好日子开烙,油汪汪的面团儿裹着甜蜜蜜的馅料被塞进铁制的模具里,小月饼一个又一个被倒扣在案板上,仿佛一排排整齐的小月亮。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烙月饼的场景已不多见,市面上天南地北各有千秋的商品月饼足以让人们大饱口福。
曹雪琪和刘霞也吃到过很多种月饼,苏式的、广式的、京式的、蒙式的、甜口的、咸口的、蛋黄的、火腿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好像都没有小时候家里手工烤出来的老式月饼香甜。
“在你看来,哪种口味的月饼会更好吃?”早在2016年,某媒体就曾用这个话题做过网络调查。在经历了“南咸北甜”“谁是正统”等一系列“口水大战”后,网友们出奇地达成了共识,大家都认为“记忆里的月饼最好吃”。
是的,记忆里的月饼,无论什么馅儿,都有家的味道。中秋节的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在“中式哲学”中,圆是一种美满,更是一种幸福,因此,月饼不仅是一种节日小吃,更是一种寄托,它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幸福、甜蜜等诸多美好的期盼。
中秋,关于团圆的美好期盼

中秋节快要到了,期盼团圆的心情就再也按捺不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论起中秋节的重要程度,恐怕只有春节才能与其“比肩”。
在乌海已经生活了9年的“湖北媳妇”小贝就打算赶在节前回家与父母团圆。她和丈夫精心挑选着要带回家的礼物,占满了后备箱所有空间。
小贝首选的礼物是羊肉。乌海的羊肉比家乡的要好吃,她一次打包了两只,请店家分切好了装箱冻在冷库里,等出发前才去取,路上也打算尽量“人歇车不歇”,免得肉会不新鲜。
乌海葡萄当然也少不了,今年乌海的葡萄价格便宜,种类丰富,小贝说她已经挑花了眼。
从决定中秋节要回家那天起,小贝家乡的大哥和大嫂就天天给她打视频电话“汇报”准备了什么迎接他们一家。“前天说买了一只大鹅养着,今天又说买到了新鲜的藕,我说想吃大闸蟹,他们说等我回家吃个够。”小贝说。
尽管如今其实哪里都不缺吃喝,但期待亲人回家,想把所有自己觉得好的东西都给家人准备好的心情实在是藏都藏不住。
家住海勃湾区的李韦莲已经连续好几天到市场上去采购,就为了给即将回家过节的儿子和儿媳妇准备一桌丰盛的接风宴。
老伴儿劝她不用这么麻烦,外面饭店多的是,什么样的味道吃不着?但李韦莲不这么想,她觉得,无论身在何处,妈妈做的饭总有不同的味道。
与李韦莲一样正在忙碌的还有市民李婷,李婷与八月十五有一种特殊的“缘分”,她和儿子小月亮都是八月十五出生的,于是家人们默认了八月十五比春节更重要,尤其是外地的亲人,都会趁着中秋节回到乌海来团聚,顺便给她和孩子庆祝生日,今年也不例外。
李婷的弟弟定居天津,妹妹则在去年迁去了青岛并且带走了他们的父母,李婷日夜期盼,终于等到中秋节大家都要回乌海的消息。
“这几天做梦都是爸妈和弟弟妹妹都回来了,我们一起在厨房做饭,醒来发现雨还在下,天上并没有一轮满月,还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李婷说。
不过,李婷的梦马上就要实现了。亲人们订好了机票,发来了航班信息,这让她又添一重烦恼,隔一会儿就打开App看看航班是否会因天气影响取消或者延时,她自嘲说这可真是“甜蜜的负担”。
中秋,节俗里藏着的无尽挂念

作为中华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意义向来不一般。它发端于初唐,繁盛于宋代,绵延至今,早已成为人们怀念故乡、寄托情思的最佳载体。
人们喜爱中秋,盼望中秋,在中秋的诸多节俗中藏入许多的思念。
最有仪式感的节俗莫过于祭月,受访者刘海鹏说,就算搬进了楼房,他还是坚持年年在家里的阳台上“供月亮”,他说,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就像是中秋节的一个“保留节目”,永远都不会过时。
但刘海鹏心里其实很清楚,之所以年年坚持祭月,其实是因为他在心里怀念祖母。“小时候祖母总是带着我一起供月亮,新鲜的水果、月饼、各种各样的干果要摆满一桌子,祖母坐在花窗下,拿一把小刀,一刀一刀把西瓜雕刻成莲花造型。月上东山时,她就要把莲花台造型的西瓜摆上,嘴里念念有词,都是在祈祷八方神仙保佑家宅平安。”刘海鹏说。
小时候,刘海鹏并不太懂得祖母的虔诚所谓何来,直到他自己也做了祖父,才知道这都源于对家人深刻的爱与挂念。“孩子们常常笑话我这是在搞迷信,我说你们不懂,我们老了,觉得自己帮不到什么了,就会寄希望于一轮明月,保佑我的孩子们前程远大,幸福平安。”刘海鹏说。
除了祭月,还要赏月。市民张海说,每年中秋节,他都要为全家赏月做准备。住了楼房后没有宽敞的大院子,张海索性购买了全套户外装备,带着一家老小去露营。
今年,张海照例选好了露营地点,是位于乌达的一处新建的休闲露营基地。“那里有星空房,赏月很不错,保暖也行,比搭帐篷暖和,我提前去体验过了,肯定能让家人满意。”张海说。
市民方涵则给自己和孩子布置了一项新任务,他和孩子说:“中秋这天,你不写作业,我也不玩手机,咱父子俩沏一壶清茶,端一盘月饼,到阳台上去赏月色、吃月饼、读诗词。”在方涵看来,赏月和读诗就是过中秋的最好形式,应该和“看晚会”一起,成为当下人们过节的新民俗。“毕竟中秋自古以来就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日,多少精彩的诗词流传至今,趁着天上月明,地上人闲的时候重温一下,不也是一种过节的方式嘛。”他说。
今年中秋,我市也有许多大型活动可供人们消遣,从9月15日到17日,连续三天都有精彩内容上演,“月耀黄河 情韵乌海”大型主题活动引得无数市民翘首以盼。
吃月饼,供月亮,赏月景……看起来生活化的种种形式,如今是我们对中秋最深刻的记忆,也必将永久传承下去。因为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先祖正是如此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独特文化、积淀成深厚文明,才成为亿万中华儿女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天上一轮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高悬于夜空,也高悬在国人的精神世界。大家幸福,小家才能团圆,共赏一轮明月,共品一种情怀,国泰民安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祈愿。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良辰美景,家国同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