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75年 我们的美好生活(一) 矿工“变身记”

随着煤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推进,在百米井下,许多“专岗专技专人”的岗位已实现“无人值守、机器巡检”,越来越多的矿工得以从地下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在煤矿生产方式的变革中上演着一幕幕矿工“变身记”。

9月6日,记者见到了在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五虎山矿业公司担任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员的孙兴佳,作为一名标准的“煤三代”,孙兴佳对自己成功“变身”感触颇深。

孙兴佳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我市第一代煤炭产业工人。在老一辈的记忆里,下井挖煤是辛苦的“营生”,采煤全靠肩扛背驮,常常要背着各种沉重的生产工具步行入井。生产环境和防护措施更谈不上安全,在阴湿的地底,矿工们常常满面尘土、一身煤灰,还要随时冒着各种风险,说是“四块石头夹一块肉”也毫不为过。

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孙兴佳的父亲参加了工作。尽管当时矿山生产条件已改善许多,但仍是又脏又累。繁重的工作非常考验体力,由于劳动量大、出汗多,孙兴佳记得,冬季收工后父亲从井口走到澡堂,换下的工服自己就能“站起来”。

祖辈、父辈们经历,让他们对矿工身份始终“又爱又恨”,孙兴佳参加工作时,家里人一致反对他下井,就怕他吃苦受累,还不安全。

但孙兴佳有自己的想法。在学校时,他学的是采煤专业,知道煤矿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早已不是建矿初期的样子,而且矿山智能化建设正需要他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积极参与,才能改变外界对煤炭行业“傻大粗黑”的顽固印象。

孙兴佳先是当了一名检修工。当时矿上已经有了综掘机,但型号较老、设备笨重,检修拆卸还在靠人力,但很快各种先进的设备就被应用到了生产中。到2017年,孙兴佳到五虎山煤矿运输队当胶带机司机时,智能化建设已经如火如荼。

“当时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各种先进设备陆续入井的消息。我就想以后智能化程度高了,连看皮带的岗位也不会存在,只有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不会被淘汰。”孙兴佳说。于是,他下大功夫,系统地学习和煤矿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的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知识。

2023年3月,做足了准备的孙兴佳应聘成为五虎山煤矿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员。第一天上岗,他身着雪白的衬衣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面前几十块液晶屏拼接成一面视频墙,“那一刻,我和坐在写字楼的白领没有任何区别。”他说。

孙兴佳感受到了智能化建设的惊人变化。“通过远程操作即可进行自动割煤,生产一线的部分职工被解放出来,从事劳动强度低、安全系数高的工作;供电、排水等固定岗位逐渐实现无人值守,指挥中心下达指令后,操作人员用电脑即可完成工作场景切换,真正实现了减人、增效、保安的目标。这些,可都是我爸爸和爷爷想都不敢想的。”孙兴佳说。

像孙兴佳这样“变身”的,还有液压泵工、装载机司机、皮带司机等许多岗位曾经的从业者,大家都切身感受着智能化煤矿建设带来的便捷。

机械轰鸣,回响在千米井下;乌金滚滚,流淌在地层深处。

随着大数据、5G技术与煤炭生产各环节深度融合,智能化浪潮正催生出一个新时代。无数像孙兴佳一样的年轻矿山工作者,正积极投身矿山,凭借勇气和智慧改革创新,续写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时代新篇章。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