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向“新”发力 乌海市加快打造绿色能源消纳基地

从“超级充电宝”乌海抽水蓄能电站的快速推进,到光伏产业的借“光”生金;从乌海市金湖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的开工,到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幅提升,发电量增势强劲……资源就是优势,将优势化为产业,乌海市加快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建设,让绿色能源产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初秋时节,位于海勃湾区的甘德尔山满目苍翠。山峦间,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正酣,数百台施工机械轰隆作响,重型卡车穿梭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这两个像‘大水盆’形状的就是上水库和下水库,电站的核心部件都在山里面呢!”在项目现场,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抽水蓄能有限责任公司地下厂房项目部管理人员高伟晨当起了“科普导游”。

乌海抽水蓄能电站主要由上、下水库和地下厂房、输水发电系统等组成,其运行原理是以山为势、化水为能,在电力负荷低谷时,利用电能把下水库的水抽至上水库蓄能;在电力负荷高峰时,将水由上水库放至下水库进行发电,相当于在山间建起一个“超级充电宝”。该项目总投资约83.39亿元,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额定水头为411米,设计年发电量约为20.08亿千瓦时,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储能、紧急事故备用、黑启动6大功能。

记者乘车驶进通风兼安全洞,隧洞的尽头是地下厂房。在主厂房内,装载机、挖掘机、卡车默契配合,正在进行出渣作业;在主变洞内,单臂锚杆钻机正在进行钻孔作业。

地下厂房工程于2023年10月开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引水系统、尾水系统、地下厂房、金属结构等,主厂房内计划安装4台30万千瓦的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目前,地下厂房完成主厂房首层开挖施工,主变洞完成二层开挖支护,正在进行主厂房二层岩锚梁保护层开挖及主变洞三层开挖施工。根据进度安排,预计2025年10月,地下厂房向机电安装移交工作面;预计2028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项目建成后,综合循环效率将达到75%。

“综合循环效率是75%,也就是说抽水用掉4度电、放水可以发3度电,4度换3度这样划算吗?”面对记者提问,高伟晨笑着解答:“这笔‘账’不能这么算。抽水蓄能作为当前技术成熟、经济性优、可大规模开发的电力系统清洁低碳灵活调节电源,是现代电力系统重要的稳压器、调节器和存储器,也是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的重要举措,抽放之间打的都是节能减排‘绿算盘’。”

高伟晨介绍,乌海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将为内蒙古电网提供优质的调峰电力,有效提高电网供电质量,促进蒙西地区大规模风力、光伏发电并网消纳,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26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05万吨、减少标准煤消耗约35.86万吨,将为乌海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绿色能源消纳基地,为自治区实现“两率先”“两超过”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充电宝建设加速,新型储能电站则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8月28日,内蒙古第一批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之一——乌海市金湖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正式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乌海市金湖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是以磷酸铁锂电池为储能介质的电网侧独立储能项目,运用了多项前沿技术,总投资4.4亿元,计划建设100兆瓦/400兆瓦时新型储能电站并配套建设110千伏升压站1座,预计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高峰用电需求、解决末端电网用电需求等作用,进一步增强乌海市新能源消纳能力,丰富内蒙古电网侧的储能技术类型,为自治区推进储能电站建设先行先试积累宝贵数据经验,也为我市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绿色能源消纳基地注入更加多元、更加强劲的动能。

“这就相当于移动电源,直白地说,在电价低时存储电能,在电价高时卖出电能。”项目现场,远景蒙新集团副总经理王伟给记者算了三笔账,“对于用电企业来说,我们供给的电价相比实时电价要便宜得多;对于电网来说,能够及时储能去调度;对于政府来说,能够吸引更多对电有高质量要求或者高能耗的企业进来。”

为打造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乌海市抢抓发展机遇,重点推进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建设,从谋篇布局到推进落实过程中,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相互配合、合力攻坚,加快实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重大项目。

目前,乌海市已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22个,装机规模94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比重为19%;已批复在(拟)建新能源装机规模175万千瓦。全部建成后,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26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5年,乌海市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0%。

乘势而上, 向“新”发力。相信,随着乌海抽水蓄能电站、乌海能源“光伏+矿山生态修复”综合利用、“阿电入乌”等项目相继建成、并网发电,乌海将加快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转型新路子。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