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当年乌海西站的站房,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候车室,现在,它承载着乌吉线上的记忆,作为铁路纪念馆供大家参观。”
“这里摆放着的都是乌海车务段职工创作的诗集,还有当年的老式直通电话、旧的保健箱和路签套,这些老物件生动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铁路的发展历程。”
“我们还找到了当年包兰铁路通车时的新闻报道,记者专门到车上采访了乘车旅客。”
“这是三道坎黄河大桥的历史一览图,从1953年5月开始草测,1958年7月25日铺轨至银川,当年10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
……
近日,乌达区“红柳”微融站小记者们参观乌吉精神教育基地,三道坎街道富强社区党委书记刘泽伟为他们讲解、介绍。
据了解,乌吉精神教育基地是铁路部门依托乌海西站老站房(原三道坎站旧址)建设而成的,老站房占地面积380多平方米,是包兰铁路上保存最为完好的老站台之一。乌吉精神教育基地聚合了乌海地区铁路老物件资源,是集现场观摩、理论学习、文化传承、社区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文化阵地。
“一代代铁路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作为包兰铁路支线的乌吉线的勘测、建设、运营,确保了这条大漠生命线的顺畅,由此产生了乌吉精神。”刘泽伟表示。
乌吉精神教育基地以“吃苦不言苦,甘愿吃苦保运输”的乌吉精神为核心,设置“风卷黄沙·戈壁荒漠的苍茫”“红色传承·艰难困苦的求索”“艰苦奋斗·勇立潮头的进取”“奋勇向前·追梦时代的脉动”四个单元展区,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以全景、立体的形式,运用声、光、电等手段展示教育内容,实现驻足融入历史、移步穿梭时光的效果,让参观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乌吉铁路的发展历程,重温历史事件、英雄人物、革命精神,实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让乌吉精神教育更加细致生动、入脑入心。
小记者们一边参观,刘泽伟一边介绍:“比如这个路签套,在相当长的岁月里被广泛应用在铁路行车上,是铁路行车闭塞的主要方式。路签套直径约35厘米,上面的圆环方便司机用臂弯套着走,下方是皮革材质的兜可以放入路票。在没有半自动闭塞系统的时候,由于需要站车交接实物凭证,两个车站之间靠交接路签确保区间行车安全,路签套作为路签机的一部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车站与司机的命令交接,也需要通过交接路签完成。随着铁路技术升级换代,路签机逐渐不能满足铁路行车需要,地面信号机上岗代替了路签机,路签套也来到了这里过上了‘退休生活’。”
小记者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逐一参观了各个展区,深入了解乌吉铁路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社会影响。一幅幅真实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生动的故事,述说着这段铁路所承载和传承的光荣与梦想。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手提式煤油信号灯,大家看年代剧时一定很常见。它曾是调车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金属外壳包裹的凸透镜,转动上方提梁就可以切换灯光,有红色、黄色、绿色。不同颜色灯光组合、灯光停顿时间表示了不同含义的行车命令。”刘泽伟说,虽然现在信息十分发达,手提式煤油信号灯已经被现代化铁路信号设备取代,但这些古朴的煤油信号灯,却在铁路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乌达区“红柳”微融站小记者们看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这次参观很棒,让我们对本地的铁路文化、铁路成就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一个铁路文化的‘会客厅’,展示了不少奋斗在铁路一线的场景,工人们在艰苦环境下不懈奋斗,值得我们学习。”小记者宋梓轩表示。
百年铁路,国之动脉。万里铁道线上,深植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根脉,刻印着一代代铁路人的执着与梦想。铁路人开创、探索、钻研、拼搏的奉献精神,是引领铁路事业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