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独贵湾,曾经的风积流动沙地,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被稀疏。乌兰布和沙漠的黄沙被风裹挟着,越过黄河在这里汇集,之后向北侵袭海勃湾城区,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誓让沙漠变绿洲”是乌海人许下的诺言
2005年,我市启动甘德尔山和白独贵湾沙源治理项目,成百上千的绿化人前赴后继,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推进荒漠化治理。十几年来,治沙者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续写着乌海人治沙植绿的“三北精神”。
树木提干
修剪侧柏
灌木平茬
赓续奋斗 守护绿水青山
置身乌海湖(西岸)防沙绿化工程林区,逐渐转黄的胡杨林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金色满园的壮美景色;极目远眺,广阔的乌海湖碧波荡漾,偶有小船泛波水面;东岸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鲜花、绿树、青草宛如一片柔软的绿色地毯向四面八方延伸;甘德尔山麓,连绵的绿色泛着淡淡的光,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近日,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的林区深处,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身着长衣长裤、头戴遮阳帽,手持枝剪、手锯、平茬机忙碌着。几天前,我市大范围降雨使得植物生长速度很快,工人们想要进入林间作业,都是压低身体从枝叶间钻入。
“别看树木枝条柔软,可真要在其间作业,迷彩的长衣长裤和运动鞋是必需的,如果穿个针织材料的衣服,没走几步,身上就会沾满枯枝和蒺藜,戴帽子、手套、围脖不仅是为防晒,最重要的是防止划伤皮肤。”一名包裹严实的工人边说边露出晒得黝黑的皮肤说,“其实,男人哪有那么娇气,忙起来根本顾不上装扮自己,拎着工具就进林子了。”
记者见到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业管护科副主任刘永胜时,他正带着工人在林区进行侧柏桧柏树木提干、林灌混交区灌木平茬工作。他指着桧柏告诉记者,树木靠近根部长出的枝条既影响植物上方吸收营养,又有火险隐患,而在秋末冬初时节,林区灌木的地上部分变得枯黄,火险隐患也会增加。8月9日我市大范围降雨后,管护科工作人员便开始林区的平茬、提干、清理等工作。
“作为护林人,我们既希望下雨,又怕下雨。有了雨水,能够浇灌林地,水库也会有足够的储备水,但大雨天山洪多发,大家又担心水库超荷载溃坝,洪水流至东景观路会冲毁路面。”刘永胜说,每当气象部门发出暴雨预警时,他所在的团队不仅要提前清空水库库容,还要协调调集铲车、挖机等机械车辆守在林区各处,工作人员有的在景观路与山沟交会处观察水流量,有的在监控屏幕前时时汇报水库库容情况,还有的在林区巡查是否有电线断落等隐患……
“植树造林表面看着是栽树、浇水、除草、杀虫、施肥、修剪等工作,可每一项工作的背后又有很多细致活儿。”林业管护科工作人员郭存利说,为了节约用水,林区讲究精准灌溉,即分区、定量、定时浇水,这几天浇水的区域如果浇不上水,过几天轮到下一区域,那么没浇上水的树木就会面临缺水干枯的可能。
郭存利介绍,如今,绿化灌溉系统的管线、滴灌等不少设施已经使用了快20年,淤堵、老化、故障等问题时有发生。平时,他们要查找出跑冒滴漏点,及时维修。另外,巡查片区也不仅仅是走一遍这么简单,要低头查管道、抬头看枝叶,观察树木枝叶的颜色、长势,如果侧柏叶子发黄则表示有病虫害,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成片打药,还是逐棵注射药物。季节不同,树种不同,工作人员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多年来,林业管护科所有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为处理得当,樟子松、新疆杨、红花槐这几种树木好多年没有发生病虫害。
多年来,林业管护人员早已形成共识:只有精心养护,让林区的树木茁壮成长,才能更好地防风固沙。
跋山涉水 “听诊”山林火患
火灾,是森林最可怕的敌人。
“我们林区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防火。为此,单位还新配置了两辆森林消防指挥车和一辆水车。”刘永胜指着林区中的大树告诉记者,“这些都是2006年种下的第一批树,当时是直径四五厘米、一米出头的小树苗,现在都长成了三四十厘米粗、七八米高的大树。”
刘永胜说,防火是他们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逢年过节等重要时间点全员24小时不间断巡逻,否则一点点火星就可能让大家十几年的辛苦化为泡影。
前不久的中元节期间,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业管护科的工作人员可谓是“连轴转”,刘永胜更是一刻也不敢松懈。在进入林区的各个路口,工作人员及时监控,并随身携带灭火扫帚、灭火器等设备,但凡发现有烧纸祭奠的人,就会及时劝导。
“看到他们烧纸,我们不会立即去浇灭,毕竟要顾及祭奠者的感受。如果是没有风的天气,我们会等待纸燃烧完,再进行处理;如果是风天,那必须劝离。”郭存利说。有一次,一名男子在林区路口烧纸,刚点燃就起了一股旋风,烧纸被吹得四处散开。附近的几名工作人员迅速行动,灭火的、扑抢烧纸的,十几秒内将隐患扼杀。男子当下就不乐意,抱怨开来。刘永胜义正词严地告诉他:因为一个烟头引发火灾的事儿我们见过不少,这么多的纸要是点燃树林,后果可不是你我能承担得了的。之后,他还向男子普及了森林火灾的危害。
林业管护科工作人员王三梅说:“我们这些人,常常是人回到家,心还留在山上,担心这、担心那。有时候想着,与其在家坐立难安,还不如回到山上。只有待在山上,心才能踏实。”
“看着白独贵湾的黄沙一点点被绿色覆盖,见证着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一步步建设,可以说,我们这些人把青春都献给了治沙。我们精心呵护着一棵棵苗木抽芽成活、渐渐长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乌海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所以谁也不能危及林区安全。”刘永胜说。
乌海的林区是无数植绿人半个多世纪前赴后继换来的珍贵的“绿色财富”,希望人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保护绿色,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我们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
山明水秀 乌海景色独好
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道路两侧是整齐的四季玫瑰和侧柏;步入林间,脚下是绵软的草毯,身旁是十几米高的新疆杨,穿行在葱郁的树林中,让人心情舒畅。极目远眺,乌海湖碧波荡漾,乌海湖大桥如苍龙横跨两岸,山水交融,景色秀丽。
景区内,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并存。有的植物是人工栽种,有的则是生态转好后自然生长的,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沙丘汹涌、寸草难觅。
“为了治沙,我们怀着满腔热忱,凭借一身力气,指哪儿打哪儿。”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董研生回忆,当时车开不进去,大家就徒步进白独贵湾,遇上大风则是走一步退半步、稳一稳再前进。为了节省时间,他们进入白独贵湾后,中午不回家,在沙漠里搭个帐篷休息,午饭也只是凉水和馒头、咸菜。在削平项目区第一座沙山时,6台推土机工作了整整24天;填筑输水主管道的一条深沟,16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辆一干就是5个月;5000亩沙障扎制任务,则是在数九寒天完成的。沙地没有路,他们就带着工人就近取材,用煤矸石垫层,修好了1条主作业路和13条支道。
因为沙地风大,又是流动性沙丘,一场大风刮过后,之前挖坑种的树基本全倒了。董研生、刘永胜、王三梅和众多植绿先锋们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一点一点摸索前行。为了确保树木成活率,他们不断尝试,采用沙障固沙、更换种植土等方式,终于在道路两侧种植了30米宽的树林带。
……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经过不懈地治理建设,甘德尔山现有林地面积1772.1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35%,活立木总蓄积量23720.5立方米。樟子松、云杉、侧柏、槐树、杨树、柳树、沙打旺、梭梭、柠条等30多种人工植被在这里安家落户,四合木、半日花、蒙古莸、沙冬青、绣线菊、蒙古扁桃、柠条锦鸡儿、芨芨草、沙蓬等天然植被在生态转好后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
绿色,犹如画卷装点着美丽的山峦。行走林间,不时能听到“嘎吱”声、“沙沙”声。王三梅自豪地说:“这是林间的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如今,景区不仅植物种类丰富,动物也有不少,岩羊、黑鹳、石鸡、红隼、伯劳、狐狸等都很常见。狐狸灵巧穿行,岩羊在山脊上跳跃奔走,还有野兔在林间玩耍,这都是生态向好的表现。”
乌海湖(西岸)防沙绿化工程林区内,新疆杨、胡杨、国槐、花棒、沙拐枣、梭梭、沙木廖、红柳等植物有规划地种植在不同区域。
林业管护科工作人员赵文韬指着一棵被明显啃食的树苗根部笑呵呵地说:“这是兔子咬的。你再看这块小湖泊,以前可没有,在林区逐步建设、乌海湖蓄水后,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林区有了植物,也逐渐有了动物,小湖泊中还有鱼类、藻类在生长。曾经是盼着这里长草,现在还得人工除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治理,我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全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有效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而今,乌海生态建设的美丽画卷仍在描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乌海人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前进“号角”。
绿意蔓延的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