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区多举措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移风易俗,“以小见大”展现乡风文明新图景,“刮”走陋习旧俗;以书为媒,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阅读风气甚浓……如诗如画的人居环境图景在群众身边悄然绽放,善举如春风拂面,温暖城市每个角落。海南区的文明底色,鲜明而动人,仿佛优美的诗篇,诉说着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

一城之文明何以度量?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海南区深刻意识到文明创建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得奖”,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受惠,让每位市民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方为初心。‘’

浸润心灵

文明之光点亮群众生活

一季度,海南区举办2024年“学雷锋纪念日”主题活动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集市启动仪式,承办2024年乌海市“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现场开展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强基工程”节目展演和多项惠民服务,各单位“摆摊设点”传递文明星火,点亮和美乡村光芒。

在“4·23”世界读书日之际,海南区举行“一脉相承铸北疆文化 万家陶冶展书香魅力”展演活动,以城市书房、草原书屋等为依托,为群众提供优质阅读空间体验,开展读书活动33场,多措并举推广全民阅读,让书香气弥漫城乡。

注重经验推广,2个移风易俗案例入选自治区“移风易俗故事汇”活动并作现场经验分享,海南区委宣传部荣获优秀组织奖。

这是海南区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同向发力、共同推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南区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乡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等,让城乡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整治国道环境,拆除违建30余处,清理土房23处,更新破损广告和交通标志90余处;治理矿山生态,平整场地,外运渣土300立方米,运送原土覆盖5720立方米,完成老旧厂区附近综合治理2.4万平方米;在农区建成卫生厕所1350座,清理黄河垃圾130余吨。

提档升级

文明实践阵地再展新姿

海南区持续加强文明实践阵地建设,24个基层所站完成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教育引导等服务功能,率先在全市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资金。今年1月,经盟市推荐、自治区文明办审核,海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拉僧仲街道新桥社区、拉僧仲街道泽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入选第一批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所、站)。

海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配备有星火课堂、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具备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学普及等活动条件,是群众学习、交流的共享精神家园。

拉僧仲街道新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则以“暖心桥”文明实践品牌为突破口,通过社区退休“两委”成员、老党员、网格员、网格民警等入户为辖区弱势群体收集需求、代买代办、化解纠纷、关爱帮扶等形式,为群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1500余次,调解邻里、物业等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为维护社区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海南区深化项目培育,打造“聚民心”“守艺匠兴”等群众参与度高、成效显著的文明实践项目45个,涵盖群众生活需要和期盼的方方面面。服务触角的延伸,让文明在北方海南生根,兜起基层群众幸福网。海南区还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60余个,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全覆盖,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推动文明实践阵地提档升级。

群众唱主角

文明绘卷谱写创建新篇

只有让群众做“主角”,文明创建才能深入“肌理”。

海南区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变,创建各级文明村镇10个,2023年评选出好公婆、好媳妇等农区模范21户。

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提升,群众的生活环境日渐舒适美好,“面子”有了很大改变。而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活动,进一步提振了群众生活精气神,让“里子”也日渐丰盈。

放眼海南区,崇德向善风尚浸润城乡,文明旋律持续回响。

同时,海南区以文明单位为抓手,创建8家自治区文明单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文明校园实现市级以上全覆盖。

文明阵地处处可见,城乡风貌既有“颜值”也有“内涵”。文明创建渐成海南区全面全域全民全程创建新态势,正以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成果,收获群众认可,惠及生活点滴。

干净整洁的路面,优化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转角可见的文化景观……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是一次全民参与的美好实践。如今,文明不仅成为北方海南一道美丽的风景,也在助推城市建设不断迈向守正创新、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