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沉积淀和丰厚滋养。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于一体,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民族文化特色。其中,草原文化是其鲜明标识。草原文化倡导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理念,体现热烈奔放和勇猛刚健特质,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
一、阐述核心理念,契合宏大叙事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广博丰厚和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民族精神标识和文明成果,是涵养民族情感、人文禀赋、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优质资源、民族的“根”和“魂”,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具有民族性、集体性、地域性、审美性、传承性等特征。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各地域各民族人民的审美特质、民族特征、地域特色的形成,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的辽阔土地、壮丽山川、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稳定而又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绚丽多彩、种类繁多、无以计数。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说唱、小戏、俗语、谚语、谜语等相当一部分民间文学种类和样式,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广泛影响,并具有优秀文化品牌特色,成为代表性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这些民间文学形态与浓郁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人文情怀,共同蕴涵着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
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样态、演绎空间并非一成不变。作为口头文艺样板,民歌具有天然的民族文化属性,它格外钟情于民众内心向往的真切表达。从民歌艺术引流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宏大叙事,需确切辨析民歌类别及其谱系与脉络,探寻民歌传播路径,倡导多样化发展理念,促进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利用。
二、激活传统资源,塑造生动形象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根基”。建设北疆文化高地,需准确把握和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通过口头叙事、形象叙事、文字叙事、影像叙事,深入阐释和高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与美学精髓;着力阐发新时代学术思想以及典范性本土文化实践,进一步汇集智慧经验,聚合游牧文化元素,讲好草原英雄故事,激活传统优质资源,强化民间创新表达,塑造卓越民族品牌,培育宏大叙事空间,建构良好文明秩序与完整话语体系,自信自立,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团结进步;维系优秀传统文化稳定结构,与历史相呼应、与文化相对应、与文明相契合、与时代相协调、与未来相适应,以避免民歌在全球化语境下失忆、失声。
发掘民族文化富矿,萃取民间艺术精髓,培育民歌传世经典,演绎草原时代芳华,建设北疆文化高地,首善之为,就是守护民族的“根”和“魂”,通向民族民间文化心理最深层,触及生命、心智与灵魂。而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2018年8月6日,中国民协组织的西北民歌文化生态调研活动,访谈了时年90岁高龄的乌拉特民歌双胞胎传承人孟和其其格、乌日古木乐。据姐姐孟和其其格介绍:她们姐妹俩从8岁开始从奶奶那里学唱。她的奶奶是当地著名的民歌手,经常被邀请到婚礼、寿宴上演唱。奶奶从早到晚嘴不离歌。无论挤牛奶、熬茶、做饭或剪羊毛时都在唱歌。每晚睡觉前都要给孙女教唱一两首民歌。姐妹俩到十三岁时可以到大场面上唱歌,并掌握了300多首乌拉特民歌;到90岁还能完整唱出100多首民歌,而且保留了完整连有序的民歌文化记忆。她们从儿时学唱《鸿雁》,唱了80多年,仍然其韵悠长,回声嘹亮。孟和其其格表示,唱民歌就像心里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神灯,越唱越有劲头。从两位民歌老艺人身上,让我们感悟民歌文化的奋进力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要保持民歌不改型、不走样、不跑调、不变味,最有效的途径:扎根土地、扎根人民,融入民间、融入劳作,拥抱时代、拥抱生活。如此,才能让文明璀璨、文化辉煌、艺术长盛、力量奔涌。
民歌文化包罗万象,是我国民间的“百科全书”与母语文化“教科书”,它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展现出深刻的人民性思想。民间是最广阔的文化空间,人民是最伟大的文化创造者。民歌积蓄着人民卓越创造的磅礴力量和不竭源泉,并集大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星辰大海、富春江山。
三、唱响民歌旋律,促进融合发展
民歌同样具有可还原性、可追溯性。民歌也格外亲近于其“孕产之地”。它不断延伸触角,拓展传承传播空间。民歌文化融入社会文明实践各领域多方面,其蕴涵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不断被新时代新思想照亮,充满着智慧启迪与精神力量,也贯穿与国民教育始终。北疆大地辽阔,资源富集,民族文化经天纬地,壮阔豪迈。民歌艺术体量大、流传广、辐射远、影响深。期待,通过对民歌创造主体、服务对象、作品存量、表述特点、传承方式、来源途径、文本结构等环节与要素展开研讨辩证,进一步凝聚共识、助推发展。
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各民族同胞共同开拓了可爱中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民歌文化表达及民歌作品呈现上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人台是清代“走口处”民间迁徙活动及当地商贸活动中形成的民间歌舞品种,在陕晋蒙接壤区域广泛流行。从陕西府谷县二人台曲目音调中可以感受到陕北、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江苏、东北、京津等地民歌的痕迹,以及多地民歌演化发展、横向纵向传播的文化现象。江苏民歌《杨柳清》在这里演变为二人台歌舞曲《碾糕面》。安徽民歌小戏《小放牛》“南曲北化”为《牧牛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摇身一变为《钉缸》,等等。蒙汉调(漫瀚调)是汉族民间音乐受蒙古族音乐深刻影响下形成。其原体为鄂尔多斯地区短调民歌,并有相应故事流传及其历史文化关联,而汉语歌词渗透与融进了共同的生活感知与情感体验、文化贯通与精神意会。蒙汉调(漫瀚调)在促进蒙汉人民团结、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双山梁》《巨合滩》《昭君风》《拉骆驼》《二道圪梁》《达庆老爷》《北京喇嘛》《栽柳树》等精彩样式及诸多民歌精品,让我们感悟其“风吹草低见牛羊”,春华秋实,微言大义。小事物反映大世界,小程序反映大文化,小活动反映大观念。从民歌小切口管窥其中所凝结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与中华民族讲求与崇尚修身立德、完美卓越、宽容互济、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山河日月,表里如一。
以歌抒怀、以歌代言。民歌勾勒出新时代民族大团结壮美画卷,赋能新时代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演绎文明传承,推进民歌传播,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古为今用、着眼未来。民歌文化铺陈在祖国大地上,流光溢彩,历久弥新。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四、讲好民间故事,抒写文化新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要求,也是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二是保护好文化遗产。三是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四是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五是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六是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七是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八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民歌文化指向于为民族民间文化探寻绝佳生存方式与良好发展方向。曾经的美丽还在装点我们的生活,曾经的经验仍将启迪我们的智慧,曾经非凡的创造也必将进一步熔铸我们的自信与尊严。从民歌文化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致力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锦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