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乌海|乌达蔬菜农场

​忆往昔,乌海地区戈壁连着沙漠,人烟稀少,瘦草枯黄;看今朝,黄河两岸的农作物,舒展枝叶,茁壮生长。沧桑巨变,离不开一代代拓荒者的艰苦奋斗。今天,让我们跟随这张老照片一起回忆乌达蔬菜农场的故事。

图片

昔日乌达蔬菜农场丰收美景。(翻拍1989年《乌海市地名志》)


1959年12月,乌达矿区将黄河西岸北起马堡店、南至黄河铁路大桥,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起来,成立了我市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农场——乌达蔬菜农场。1960年3月,乌达镇以乌达农场为基础,成立开荒野战团,从检察院、民政科等部门抽调了30多名干部组成领导机构,除镇、矿全力以赴组织劳动力外,大批“兵马”都是临时招募。他们在各处设立报名点,广泛接纳各种人员,最后组成6000人的“乌兰木头开荒野战团”,在乌兰木头、河拐子等地打响了一场和戈壁荒漠要菜吃的农业大开发“战争”。

曾参与拓荒的刘洪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1960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大面积饥荒。他和妻子经过4个月的艰难跋涉,来到乌达谋生。他说:“在我们老家没有粮吃,来这给吃四十五斤粮,以后吃食堂给吃三十七斤粮,如果打拦河坝不管黑夜白天还给加饼,一次给两个饼,一天就四个。”

野战团设置了5个营。当浩浩荡荡的大军开进乌兰木头时他们才发现,眼前是一个又一个两米多高的沙丘,即使有一些比较平整低洼的地段,也长满了冬青、锦刺、猫头刺、沙蒿、芨芨草。野生植物密得让人迈不开腿,但拓荒者没有却步。他们凭着每人一条扁担、两个箩头和几把铁锹,硬是扳倒了一座座沙丘,拔掉了一丛丛杂草,把土地一块一块的平整出来。经过3个月不眠不休、连续奋战,1万余亩的土地在拓荒者脚下展开。

土地开发出来还要及时播种,野战团组织人员打了十几口水井,可每口井用水车推水最多也只能浇灌30多亩土地,远远不够。乌达镇党委决定,在黄河大中滩前沿西河汊上筑一道拦河坝,引用黄河水自流浇灌,这就是“向黄河要水大会战”。从此,番茄、豆荚、辣椒、土豆、大白菜等蔬菜在这片土地上陆续生根,农场大面积种植蔬菜成为可能。

1969年,乌达蔬菜农场划归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一师第八团。团部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部,下设16个连队,其中农业连队9个,工副业连队7个,有120余名工作人员。1973年,划归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称四师第八团。1975年9月,撤销兵团建制,11月移交原乌达市,复称乌达蔬菜农场。1976年1月,划归乌海市。农场有耕地11727亩,林地面积2930亩,全部实行提水灌溉,建有固定扬水站3座、临时扬水站2座。主要农产品有番茄、豆荚、辣椒、土豆、大白菜等;养牛750余头,养猪4000余头,场部还办有养鸡场。工副业方面主要建有啤酒厂、煤矿、综合加工厂、塑料制品厂等。后建有小学两所、中学一所、医院一座。

图片

曾经的乌达蔬菜农场一带,早已换了新的模样。(赵荣 摄)


2000年开始,历经40余年发展的农场纷纷改制,曾经辉煌的乌达蔬菜农场裁撤并入当时的乌达区桥西镇。而在这片热土上,后来人继续耕耘奋斗,续写着黄河西岸的繁荣富饶与乌海农业的辉煌。

新版《乌海市地名志》中,废止的农牧区划归到“废止的非行政区域名称”一栏中,2006年4月,乌兰木头与乌兰毛道合并成为乌兰阿日勒,归乌兰淖尔镇管辖;2008年8月乌达蔬菜农场改建为大桥乡,后都整合为社区。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