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化和他的糖塑作品。
张文化(左)传授徒弟糖塑技艺。
他真诚坦率、做事执着,自幼热爱糖塑;他跟随多位糖塑老师学习糖塑技艺,深耕糖塑行业30余载,创作的糖塑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他就是内蒙古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吹糖人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化。
无心插柳
接受糖塑启蒙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暗花明又一村”,张文化一直用这两句诗形容自己的糖塑艺术之路。
张文化出生于1980年,祖籍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滑县文化底蕴厚重,民间艺人众多,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早早地接触到不同的艺术门类。
七八岁时,张文化和他的糖塑启蒙老师张凤鸣相遇了。
“张凤鸣是我家亲戚,当时以售卖糖塑为生,经常来我们村。小孩子爱吃糖,他做的不同颜色的生肖糖人栩栩如生,我看着很喜欢,就想着自己学一学吹糖人。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姥爷说了,姥爷哈哈大笑,也没当回事。”张文化说。
后来,姥爷耐不住张文化软磨硬泡,就和张凤鸣说了这个事情,张凤鸣很爽快地答应教张文化学习糖塑技艺。“当时无论是我姥爷,还是张凤鸣,都认为我学吹糖人是小孩子的‘三分钟热度’,我也想不到未来几十年,糖塑会一直伴我左右。”他说。
张凤鸣从糖人的材料选择、糖稀熬制和提纯等方面教起,待张文化将制作糖塑的基本功打牢,再教他吹糖人。看着自己吹出来的十二生肖糖人,张文化很开心。“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吹糖人并不困难,几天就可以学会,但是想吹好糖人,那需要下大功夫。”张文化说。
为学好这门手艺,张文化下了不少功夫。
制作糖人的关键一步是熬制糖稀。当时原料并不好买,没有麦芽糖成品。为了熬制糖稀,张文化去地里捡麦穗,用麦子换一点糯米,然后用糯米熬制。
想起第一次熬制糖稀的场景,张文化记忆深刻。“当时我只有七八岁,熬制糖稀前,姥爷和师傅都叮嘱我在糖稀出锅的时候告诉他们。我想着自己试一下,结果没控制好火候,熬的第一锅糖稀以失败告终。姥爷和师傅知道后,训了我一顿。”张文化笑呵呵地说。
张文化没有气馁,继续捡麦穗换糯米,先后试验了几次,终于熬制成功了。“把糯米熬制成麦芽糖,对温度的要求很高。我在熬制的过程中尝试各个温度,最终发现了适宜的温度区间。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得到好的糖稀,熬制过程中连续提纯了7遍,花费了五六个小时才完成。”张文化说。
星期天和寒暑假是张文化最高兴的日子,那时,他总是熬制一锅糖稀,吹出不同样式的糖人。经过练习,他的糖塑手艺逐渐纯熟,小小年纪就有了手艺傍身。
十八九岁时,张文化遇到了糖塑艺人梁福合并正式拜师学艺。梁福合一辈子深耕糖塑,具有丰富的糖塑制作经验。“梁老师手艺高超,在生肖上捏一个糖哨子,糖塑成型后,可以吹出声音。老师教我用不同种类的糖熬制糖稀,传授不同地方熬制糖稀的方法和诀窍以及糖塑作品细节处理等技艺,让我受益匪浅,这为我后来创作糖塑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文化说。
逐梦糖塑
反复打磨出精品
1998年,张文化参军到了阿拉善盟。军营繁重的训练并没有让他放弃吹糖人,反而在军营创作出不少好的糖塑作品。
张文化在部队里担任卫生员,先后多次去医学院进修,药学知识丰富。“我制作了不少种类的药糖,比如将医用薄荷加入糖人中,发放给生病的战士,大家很喜欢。”他说。参军10年,逢年过节,张文化总会吹几个糖人为战友助兴。谈起在军营里制作的糖塑作品,最让他难忘的还是一件名为《驼峰戏沙》的糖塑作品。
2001年,团里要举办一次文艺作品大赛,张文化准备制作一件大型糖塑作品参赛。由于驻地在阿拉善,阿拉善的骆驼驰名中外,他决定制作一件《驼峰戏沙》的糖塑作品,要突出地域特色,更要通过骆驼的品质体现边防官兵戍守边防的忠诚。
想法是美好的,但在制作之初,张文化就遇到了困难。当时部队驻地周围没有卖麦芽糖的地方,他只能托人从我市买回2.5公斤白麦芽糖,开始动手制作。
《驼峰戏沙》作品中的骆驼神态、动作要吹到位。张文化吹了几次,感觉达不到心中理想的样子,就废弃重来。“当时工具很少,我把竹子劈开,用竹丝连接骆驼各个部位,用沙子和草皮制作了沙盘,用了很长时间才吹好了骆驼。骆驼吹好了,战友说还要有牧民啊,我又用糖稀捏了一个牧民。”张文化说,因为只能在训练之余制作,所以这件糖塑作品他用了三四个月才完成。最终,这件《驼峰戏沙》获得团里文艺作品大赛二等奖,他也在内蒙古军区之后组织的“文化之旅边防行”活动中获得“青年奉献奖”和“技术创新奖”。
2008年,张文化从部队退役后,定居我市。工作之余,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糖塑上。他逐渐发现,传统的糖塑作品不够新颖,便通过网络、电视、图书、外出拜师等方式学习糖塑的新做法。
张文化创作了不少糖塑作品,其中《十二生肖》《驼盐古道》是他的代表作。《十二生肖》糖塑作品以十二生肖为原型,展示各个生肖不同的艺术形态。张文化还创造性地制作了卡通版的十二生肖糖塑作品。制作《驼盐古道》糖塑作品前,张文化提前对古道进行考察,了解古道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待资料收集完成后,他以翔实的资料为依托,制作出的作品富有历史韵味,展现了古道的沧桑变迁。
30多年不懈努力,张文化先后创作了数百件大型糖塑作品,小型糖塑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作品《子鼠闹春》在2020年乌海市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上获得二等奖。2020年,他的“吹糖人”技艺被列入海勃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张文化被列为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吹糖人代表性传承人。
技术创新
路越走越宽
张文化的糖塑作品在我市打出名气后,他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进行技术创新,制作出适合不同人群的糖制品,并形成产业链。
张文化将新鲜水果榨汁加入糖稀之中,糖人的颜色变得丰富,口感也更好了。此外,他还对糖人的外观进行了创新,制作了不同颜色的糖人,创作出卡通版糖人,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他筹备了海勃湾区拉风糖工作室和一个小的制糖作坊,生产适应不同种类的成品糖。
“我们现在可以生产出七八个种类的糖制品,比如养生糖、薄荷糖、梨膏糖等,不同的成品糖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梨膏糖具有生津下火的功效。同时,我们还将自己生产的糖制品与茶叶、节日礼品相结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张文化说。
目前,张文化的工作室和制糖作坊生产的各类成品糖主要销往我市及周边地区的酒店和景区,产品供不应求。他的制糖作坊现已带动10余人就业。
未来,张文化准备建设一座生产成品糖的工厂,生产更多种类的成品糖,带动更多人就业。
除对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外,张文化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糖塑的艺术魅力。
从2015年开始, 张文化先后走进我市中小学校、军营等处开展糖塑艺术的科普活动。此外,张文化先后受邀在市美术馆、市群艺馆、乌海科学技术馆义务表演吹糖人,为大家讲述糖塑的发展历史。他还收徒上百人,免费传授糖塑技艺。
回首自己的糖塑经历,张文化说:“糖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希望把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多多支持,提高糖塑作品的商品化程度,让更多人通过糖塑作品了解和感受乌海这座城市的魅力。”
人物小传
张文化,自幼喜欢糖塑,先后跟随张凤鸣、梁福合学习。现为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吹糖人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其作品《子鼠闹春》荣获市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二等奖。
2021年,其作品《十二生肖》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