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飘翰墨香 传承创新再出发 ——我市书法事业繁荣发展纪实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深化书法城建设为龙头,在夯基础、育人才、出精品上持续发力,书法教育广泛普及,书法名家不断涌现,书法创作成果丰硕,爱书法、学书法、练书法蔚然成风,书法文化已深深融入城市文化血脉,成为乌海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城市最厚重的文化底色。

驰而不息传承书法文化

上世纪50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集我市进行煤炭开发,繁重的劳动之余,书法也成为大家寄托情思、学习交流、业余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乐趣,以简陋的条件习练书法,相互切磋,日渐蔚然成风,我市的书法艺术事业由此发端。企业因势利导,将书法纳入职工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提供经费、场地,定期组织书法笔会。自此,社会性的书法艺术组织开始酝酿形成。随着企业的介入,政府大力支持,我市书法艺术事业进入了的崭新阶段。

早晨,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参观大家作品,到书法广场一览我国书法名家与其典故;下午,进青山翰墨园,感受仿古建筑翰墨阁与人工湖相映成趣,领略碑帖林立的书法之美;傍晚,漫步黄河岸边,饱览黄河落日的壮美景色和百米书法长卷……在我市,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都是“全民书法”的学习者、参与者。我市已形成了全民爱好书法、习练书法、经营书法、研创书法的良好氛围。

2009年,我市在全国最早实行书法教育“三进三落实”,即书法教育进校园、书法课程进课表、书法教学进课堂,政府买单落实书法教材、学校落实每周1节有专业教师指导的书法课、语文教师每天落实20分钟的写字训练,实现了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育全覆盖。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市56万人口中,参与书法活动的爱好者数万人,这得益于我市不断加大书法普及力度,依托“书法五进”为载体,每年举办“全民书法大赛”“全民临帖大赛”“市民书法大讲堂”等活动,培育起老、中、青、少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书法队伍。青年书协、老年书画协会、女子书协、企业家书协等各类书法组织相继成立,各书协会员积极参加各类书法展览,是我市书法群体的中坚力量。截至目前,全市80%以上的社区、90%的学校、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的军(警)营都建立了书法基地。“书法五进”工作模式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九曲黄河跃锦鲤,满城尽是染毫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书法不仅已深深地根植于这座城市,让乌海市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融入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一代代乌海人的精神家园。

慧心独具打造金质名片

“书法之城”是我市的一张金质名片。

依托良好的全民书法文化基础,我市积极搭建多层次、经常性、常态化的各类书法交流展示及学习平台,浓厚传承书法艺术氛围,激发习练书法兴趣,促进书法艺术交流,提升书法艺术创作水平。

2007年至今,我市连续举办了十二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八届书法产业博览会;举办了“中国书法城 城市形象进京展”“‘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展”“中国书法·年展”等高层次书法展览活动。以“乌海书法万里行” “墨虹飞架——中国书法城·乌海全国百家机场书画摄影作品巡展”为载体,加大书法文化交流力度,先后到呼和浩特、广州、厦门、南昌、景德镇等12个地区进行了书法交流展示;推进跨省书法交流,与南京、宁波、廊坊、鞍山等九省十城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墨舞新天——全国十城市书法篆刻联展”;今年,我市还在澳门举办“东方红韵 西部风情”乌海女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促进澳门、乌海两地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重大主题,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我市还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民共书祖国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民共书中国共产党好”群众性书写等活动,举办了党的二十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蒙古马精神等不同主题的书法展赛,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有创新。

一场场全方位、全景式艺术文化盛宴,不仅让市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高水平书法艺术熏陶,也一次又一次将我市的书法文化和书法产业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文化内涵彰显城市底蕴

文化处处彰显着城市的内涵,书法文化的大发展不仅成为我市深入推进“两个打造”、提升城市内涵的有力抓手,而且还赋予城市转型发展新灵感与新路径。

走进入海勃湾区狮城东街,以书法为主题的公园——青山翰墨园内红塔高耸、绿树成荫、湖水相连,书法景观、书法小品随处可见。标志性建筑翰墨阁仿明清北派建筑,为八面五层、重檐攒尖形,楼高33.08米,宝顶高3米,外围有游廊、墨印、假山等。

多年来我市积极实施“书法靓市”工程,推动书法文化向相关领域拓展、延伸,彰显书法城特色。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书法文化元素,城市整体建筑物主要体现笔、墨、纸、砚的黑、白、灰色调,在城区主要出入口、街区路段、广场公园、绿地景区,随处可见书法文化元素的雕塑景观。另一方面,推动书法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创作大型音乐舞蹈诗画剧《大河书风》、广播剧《墨香之城》,以书法作为表现主题,充分彰显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中国书法城的翰墨风韵。

如今的乌海,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法气息,从街道牌匾、建筑装饰到城市标识、公园场馆,处处书韵流淌;从校园社区、工矿企业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处处翰墨飘香,书法文化以其独特的渲染力和感召力灵动于这里的山水园林之间。

我市始终将培养书法名家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中国书法城建设发展的人才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将书法人才纳入特殊人才引进范围,在住房补贴、工作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特殊人才引进待遇政策。经过多年不断培养激励、淬炼打磨,全市高层次书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共有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获奖10人次,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19人次,获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单项展160余人次,自治区级书法篆刻展288人次,自治区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7人次。我市书法家冯印强摘得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兰亭佳作一等奖,填补了全自治区此奖项的空白。

我市还以平台阵地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书法文化事业的交流发展、普及提升。建成投运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配套建有22万平方米的书法广场,并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形成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拍卖一体化平台,成为深化书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书法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共命名6个系列30多家书法示范单位。政府出资为市民免费开通了中央书画频道,搭建起长期、短期、机动互补的全方位、多元化书法活动阵地体系。

融合互促推动书法产业发展

伴随着书法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市书法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之迅速同样令人惊叹。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效应日益显现,书画联展、奇石展览等已成为我市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的载体和平台,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乌海、了解乌海、认识乌海,在这里投资兴业、安居乐业。

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融合发展、渐次培育,我市逐步带动形成融合服务型书法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依托“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书法产业博览会、“乌海书法论坛”等大型书法活动,借助各类经贸活动、庆典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的契机,深化书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去年成功举办的“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暨第十二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第八届书法产业博览会期间,我市组织了“晏殊故里 进贤文笔”区域品牌走进乌海专场推介会、“华夏笔都”文港走进“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交流笔会等活动,构建了展、会、节一体化模式,融合了“文、旅、商”多元业态。探索开展“品墨香乌海,游书法之城”书法研学游活动,综合运用书法文化元素进行旅游形象的策划和推广,着力凸显区域文化旅游特色。

通过划行归市、集中建设运营等多种方式,依托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打造集书画作品展览比赛、教育培训、精品创作、学术研究、鉴赏拍卖、交易交流“六位一体”的书法产业园区,促进书画等文化市场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并推动我市书画等文化市场集聚辐射发展,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一环。借助乌海市融媒体“乌海文传——翰墨阁”、设立各大书店书法文创产品展销点,推动线上线下书画作品市场化销售和拍卖,进一步促进乌海书法创作、展示和销售一体化发展,不断将当地书法作品推向区内外,持续提升乌海书法文化产品市场化水平。

从“煤城”到“书城”,从乌金闪烁到墨韵飘香,我市的城市发展理念正在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的转变。如今,墨韵书香正深刻改变着乌海的内在气质,书法艺术在乌海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激情与休闲之举,而是真正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挥毫运笔弘扬传统文化,饱蘸浓墨书写时代风骨。书法,将继续随着城市的脉搏流淌,在乌海这片热土不断赓续传承。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