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自然也有许多属于自己的风俗和食俗。在南方地区,清明节素有吃青团的习惯,北方地区则吃馓子和鸡蛋。种种食俗由来在哪儿?不同地区的人们怎样用不同的风俗习惯度过这个节日?记者也作了一番采访。
清明需吃清明果
清明果是什么?祖籍江苏泰安的冯晶说,青团就是清明果。作为南方地区清明节前后才能短暂出现的时令小吃,青团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古时,青团是寒食节祭祖的标配,但如今,青团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填肚小点。南方地区各地几乎都有青团,虽叫法和形状略有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用浆麦草、冬小麦、艾草等草头经过处理后,与糯米粉混合变身而成的绿色面团。
这样绿色的糯米皮儿只是“表面”,内里的馅料才大有乾坤。冯晶的母亲爱以赤小豆入馅,赤小豆蒸熟捣碎,拌上白砂糖或者是桂花蜂蜜,稍稍冷冻后团做丸子大小,揪一块糯米面包入,滚得圆圆的,再上蒸笼蒸熟,放凉后味道甜糯却不腻人,包上糯米纸放在餐盒里,黏纸但不黏牙,就是最成功的青团。
冯晶的爱人老朱祖籍上海。老朱说,在他的老家,青团是用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而成的,馅料也多用豆沙和枣泥,也有的人家会用咸蛋黄或者肉松,但蒸制的时候又格外用心,会用芦叶垫底。这样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如今,吃青团早就不再是南方清明节的专属,无论南北方,青团也像粽子、月饼等节令小吃一样,一年四季都能买到,但人们吃青团的心情还是一样的,春和景明的人间四月,尝一口清新甜糯的青团,便会觉得舌尖仿佛绽开了春天。
馓子、鸡蛋很常见
北方地区清明节要吃馓子,这一点倒是很特殊。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又香又脆,其实南北皆有。北方地区的馓子多以小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则多以米面为主料。在新疆地区、宁夏地区,馓子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小食,馓子的品种更是繁多。
清明时节为啥要吃馓子,大概也跟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不开火,不动热食,馓子这种可以提前制作又不用加热的食品便大受欢迎,古人称之为“寒具”。流传至今,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还爱在清明时节制作馓子祭祖待客,做法也很简单。回族姑娘卓越是做馓子的高手,她告诉记者,和面时最好加入一些食用盐,才能让面坯更为劲道。醒发之后,切条、搓细、在大盘或者盆中环绕排满,抹上食用油再度醒发,一直到弹力恰到好处时,才来回抻开,抻成粗细均匀的馓子条,放入油锅轻轻翻动,炸得金黄酥脆。这样做出来的馓子就是回族人家待客或者是日常早餐的上佳食品,男女老少都很喜爱。
除了馓子,北方地区的人们还爱在清明节吃鸡蛋,据说清明节食用鸡蛋的风俗源于古代的上巳节。为婚育求子的人们会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而下,等在下游的人则争相捞取、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后代。
五彩蛋的传说当然只是古人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到如今,人们更相信清明吃蛋可以使身体健康,当然也有圆圆满满的意思。
插柳、春游、放纸鸢
除了吃,清明自然也有许多的习俗,如放风筝、插柳、荡秋千等。据古籍《景龙文馆记》记载,唐中宗曾在三月三日赐给侍臣细柳圈,据说戴上可以避免瘟疫和蝎子一类毒虫的危害。唐代以后,清明节插柳、戴柳逐渐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群众的常见做法,所以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
祖籍河北的唐怀诗告诉记者,如今在她的家乡,人们还保留着清明节将柳条插于门窗、屋檐下的习俗,希望以此除疾病、求吉祥。农家往往会在田埂旁插上新发的柳条,农谚云:“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便是此意。
除了插柳,清明还是放风筝的好天气。人间四月,东南风起,日光暖而不燥,最适合户外活动,放风筝就成了全民热衷的游戏活动。连日来记者也注意到,晴好的午后,放风筝的人群越来越多,五颜六色的风筝成了春日天空中亮丽的风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