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清明:晴风吹柳絮 细雨润梨花

■我们的节日·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北京时间4月4日,我们又将迎来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节,桃红梨白,杏花满眼,人间正是春盛时。

清明是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从古至今,人们对“清明”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生而春雨至,既是远足踏青、催护新生的节日,也是祭奠祖先、敦亲睦族、缅怀英烈的时刻。人们在祭祀追思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活跃生命,在文化传承中凝聚民族精神……这个春天里的节气,便逐渐融汇出追思、乐游、传承三重意义。

桐花开时春景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时分,大江南北都已进入仲春。但由于温度差异,北方地区尚且乍暖还寒,桃花刚刚盛开,柳条刚刚返青;南方地区却早就花开烂漫,云蒸霞蔚,已是观春花的最好时候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这个节气一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重视清明,连清明的风和雨都有自己的称谓。比如春天常见的东南风,就被称为“清明风”,取清净明洁温暖湿润之意,当刮起了“清明风”,万物生长的春天就真正来到了。

除了“清明风”,还有“清明雨”。清明雨比清明风更被人们所期盼,有道是春雨贵如油,清明雨往往代表着生机和希望,又因为这个特殊的节日而带有些许思念之意,愈发缠绵悱恻。

有风,有雨,有花,有柳。清明时分,大自然的美总是如此动人。唐代诗人韦庄曾用“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来描绘清明这个节气,令人至今读来仍觉如临其境。

如此春景,自然也宜出门踏青。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在这春和景明的美好时刻,出门踏青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

古时清明节便又名踏青节,据说踏青郊游的传统可追溯至唐宋时。许多诗词中都有类似的描述,比如宋代诗人吴惟信曾有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就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今时当然也宜踏青。清明小长假来临,不少市民早早做好了郊游的准备。当此仲春与暮春之交,红嘴鸥再度造访乌海湖,到乌海湖畔观鸟寻鸥就是不错的选择。

古时寒食今何在,慎终追远思故人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众所周知,清明节源于古代寒食节。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辅佐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被火焚于一棵柳树之下。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介子推所代表的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便也流传千年,寄托了国人的抱负和理想,延续至今,已融入了清明的文化内涵之中。

时至如今,清明节最大的节日特点,便是祭祀。“清明”祭扫,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共同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因此,每当梨花风起时,就到了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时刻。

每年的清明时节,我市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中小学校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追忆先烈、缅怀英雄的活动。大家会通过到烈士陵园献花、召开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大家铭记历史,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除此之外,为逝者扫墓也是清明节的重要呈现。今年的清明节在星期四,民间有“前三后四”的说法,连日来,我市各个陵园已陆续迎来了扫墓的人群。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移风易俗和文明祭祀成风尚,今年的祭扫显得格外“低碳”:过去烟雾腾腾、纸灰乱飞的现象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用鲜花来祭奠故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追思、网络祭扫、陵园共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也成为人们的选择。为方便市民缅怀先人,我市已连续多年在清明前开通网上祭奠服务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搜索“乌海云祭扫”,在网上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已故亲人的缅怀。

总而言之,这就是清明。

是节气,也是节日,是追忆,是乐游,也是传承。当传统习俗在新理念下继承发展,清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只要心底幽思赤诚浓烈,不同的形式也能有同样的情感表达,清明在历经岁月之后愈加“清明”,既是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回归,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追思过往,期冀未来,清明时节盼“清明”。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