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诗歌火出圈为哪般

岳楠 岳楠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现担任市诗词学会主席。谈起我市诗歌发展的脉络,他兴致盎然。

安敬东 乌海诗歌的发展始终和时代进步息息相关,一首首诗歌也是我市建设发展的印记。关于乌海诗歌的时代价值,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安敬东表达了如下观点。

王小斌 王小斌是一位80后文学爱好者,诗歌创作已有近10年的时间。在北京工作期间,他接触了西川等著名诗人,与众多的诗歌爱好者进行交流探讨。他希望借助当下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扩大乌海诗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李荷花 近年来,我市爱好诗歌创作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诗歌创作形式多样,古体诗与现代诗歌百花齐放,如何更好培养诗歌新人,海勃湾区作协主席李荷花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李建军 市诗词学会副主席李建军回顾了我市近年来诗歌创作取得的成果。

胡金平 当下,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可供大众选择的娱乐方式有很多,但诗歌依然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许多人的精神食粮。诗歌为何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出彩,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胡金平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文化会客厅

本报记者 李浩

乌海作为黄河入内蒙古首站,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朴是这座城市的地理特点与人文底色,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工矿城市,多元文化在此交汇。20世纪50年代,随着乌海地区的建设开发,五湖四海的人扎根于此,在生产生活中诗歌开始生根发芽。发展至今,乌海诗歌创作已成为内蒙古诗歌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期文化会客厅,我们邀请了岳楠、安敬东、李建军、李荷花、胡金平、王小斌等诗人、文化从业者,探究了乌海诗歌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开栏语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的有机统一,也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乌海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移民城市,20世纪50年代末,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因煤炭开发在这里相遇,在这块沃土上创造着财富与价值,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璀璨夺目的文化,有文学、绘画、书法、摄影、赏石、戏曲……在丰富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涵养着城市的独特气质。

为探寻乌海地区有价值的文化现象,深层次研究各类文化现象给乌海人带来的丰富体验,本报特开设“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文化会客厅”栏目,邀请学者、业内人士、专家以嘉宾漫谈的形式,探讨引人注目的文化话题,讲好新时代乌海故事。

20世纪50年代,在乌海地区开发之初,就有爱好者开始诗歌创作,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折常富、李敏、张道清等人。那个时代,许多诗歌作品还很稚嫩,但是这些先辈们的创作实践,为我市诗歌的未来发展埋下了种子。20世纪80年代,我市诗歌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那时的乌海诗歌界是比较热闹的,当下我市许多有实力的诗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脱颖而出的,先后涌现出诸如西凉、李建军、张宝桥、胡金平等实力派诗人。

乌海这一段时间的“诗歌热”也是和全国诗歌的发展历程相契合,加之当时我市《乌海潮》杂志(《乌海文苑》前身)、《乌达矿工报》和《乌海日报》等给大批诗歌爱好者提供了发表文章的平台,也成为我市诗歌创作群体沟通联系的纽带。这一时期,郑达与乔澍生为我市诗歌创作做了很多工作。当时,郑达发起成立了乌海市青年文学笔会,40多名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郑达通过《乌海日报》副刊这个文学园地,为大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经常组织文学爱好者到矿区、农区采风,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提升了创作水平。乔澍声十分关心青年诗歌爱好者,经常给予文学指导,使许多诗歌创作者从中获益良多。当时各类文学交流活动频繁,经常举办的活动有乌海青年诗会、文学沙龙,参加者甚众。

当时,许多爱好者不仅积极参加诗会活动,还私下聚在一起讨论诗歌创作,经常不知不觉就由夜里谈到了天明,也不感觉困乏。那个时代虽然物质比较匮乏,但是热爱诗歌的心是火热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诗歌发展呈现组织化的态势。2006年,市诗词学会成立,我市的诗歌创作群体有了共同的家园,不少诗人出版了诗集,许多年轻诗人开始崛起,诗歌在我市和自治区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我市建市几十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建设成了现代工业城市。我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为诗歌提供了创作的动力和素材,涌现出了诸如西凉、岳楠、张宝桥、梦遥等实力派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从不同侧面,用古典的或现代的艺术形式,饱含感情的笔锋反映了我市的时代风貌,记录了开拓创业的坚实脚步,讴歌了身边的山水湖沙,赞美了改革发展的奉献精神,在乌海文学艺术的百花文苑中种植了一朵又一朵美丽娇艳的诗歌花朵。例如尹君的《沙枣赋》,用拟人化的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讴歌和赞美沙枣树所独有的逆境生长、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美好品格,是乌海这座城市建设者的象征和缩影。

近年来,市诗词学会编辑印发了《2016·乌海诗歌年选》和《2017·乌海市诗词集》,全面展示了我市诗人的诗歌创作成果;2021年4月23日至25日,内蒙古《草原》杂志创意策划的“自然写作营”在乌兰布和沙漠开营,我市部分诗人参加了自然写作营的系列活动;短视频《诗与城市》播出后在我市流传甚广,提升了乌海诗歌的影响力;原乌海日报社与市诗词学会联合举办了“博雅杯”诗歌大赛。与此同时,许多诗人也有不菲的收获,诗人安敬东出版了诗集《杜梨树》,李建军印发了诗集《群山明亮》,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19年,李建军创作的诗歌《乌海颂》作为朗诵节目亮相乌海春晚舞台,这也是乌海春晚首次采用诗歌朗诵的节目。近年来,市诗词学会还连续举办了“新春诗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诗歌的传播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诗歌作品需要多样化的载体和手段进行传播。诗歌作品的鉴赏和传播,需要有多样发表的平台,需要有多种传播的载体,这是诗歌创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前,市融媒体中心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值得充分肯定。最近,一些围绕黄河文化所作的短视频,有内涵、有深度、有诗意、有创新,内容深刻、形式新颖,其创作经验非常值得总结推广。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下,诗歌依然可以火爆出圈,我认为这和诗歌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密不可分。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记录、反映、描述和抒写生活情感、自然风貌等方面的重要使命,即所谓的“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内容力求高度集中凝炼,艺术手法注重含蓄委婉,可以用简短的艺术形式,概括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诗歌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的艺术形式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非常契合,因此在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诗歌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我市诗歌人才辈出、佳作频出,除了上面提到的李建军、安敬东等诗人作品受追捧外,还涌现出柴子、落尘、刘雨亭等人,他们创作了许多讴歌家乡变化、讴歌美好生活的诗歌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微信转发。在本土诗歌创作向好的背景下,也有诗歌创作者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隐忧。对于这一问题,我和许多同仁探讨过,觉得这既有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诗歌创作本身的影响,造成年轻人远离了诗歌、文学。为此,我认为相关部门应给予诗歌创作更多的鼓励和扶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提供更多、更好有利于诗歌创作的土壤。我市文学组织和诗歌团体应多举办一些诗歌诵读会、诗歌比赛、诗歌讨论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诗歌交流氛围,带动和培养年轻人读诗写诗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动笔多写诗。

一诗一天地,一词一世界。

数十年间,乌海诗歌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喜欢诗歌和进行诗歌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成为我市诗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诗歌已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歌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携手并进,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展现了乌海这座自治区西部城市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