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乌海丨各色小吃:是童年记忆 是幸福来源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韵和味道。


都说美食是开启城市烟火气的灵魂。春夏秋冬,晨昏轮转,一种滋味就是一段生活。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无边岁月里的炉火明灭,漫漫时光中的炊烟袅袅,最终都化作平凡的三餐四季。

都说美食是追回童年记忆的味觉密码。灶火燃起,香气弥漫,妈妈的手艺早就植入记忆深处,再平凡的食材也能成就未来几年、几十年的惦记。万户千家,味道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似。

都说美食能承载游子思乡的行吟。三餐一宿,岁短日长,故乡是我们抵达世界深处的一个起点,美食是我们回望故乡时最柔软的情愫。家乡味与家乡话一起,愉悦了味蕾,抚慰了身心,风尘恋恋中定格成关于家族人事、故乡山水的特殊记忆。

乌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传承和交融中,创造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饮食文化,经岁月打磨,成为乌海人特别热爱的一种风味。

这种风味与辽阔的蓝天白云有关,与苍莽的金沙戈壁有关,与潋滟的一湖碧水有关,与壮美的山海沙城有关……它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在无形中承担起了促进人类情感、凝聚社会群体的作用。

如果您也想寻访“乌海风味”,领略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的极致情感,不妨跟随记者一起,开启这段“寻味之旅”。



各色小吃:是童年记忆 是幸福来源

“民以食为天”,国人爱吃、会吃、懂吃,对“吃”看得很重。

从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到街头巷尾的地方小吃,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相比山珍海味、饕餮大餐,雪糕、冰糖葫芦、糖炒栗子等极具人间烟火气的小吃,往往令人垂涎欲滴。

冰棍、雪糕——童年的甜蜜记忆

季节的更替往往会给人留下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气息和味道,有人说,夏天是最具仪式感的季节,也是装着最多味道的季节。印刻在味蕾上的夏日记忆,随着高温的强势来临被逐渐唤醒。

在“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里,夏季没有空调,多的是穿着拖鞋,手摇蒲扇,坐在大树下乘凉的人,偶尔想要吃根冰棍,还得走街串巷去找找那位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载着自制保温箱的小贩。

20世纪70年代,王立强最喜欢的事儿就是向父亲要上三五分钱,买一根冰棍坐在路边,一边含着冰棍,一边数着蚂蚁。“那时候的冰棍味道虽不像现在的雪糕,但印象里就觉得十分好吃,那种味觉体验是现在任何一款雪糕都不能给予的。”王立强说。

年近50岁的赵芳芳一到夏季,就想吃根冰棍,或许是因为天气炎热,或许是因为怀念旧时光。可是现在的冰棍变了味道,赵芳芳跑了几家商店都找不到记忆中的儿时味道。于是,她想起了万能的互联网,一搜索果然有卖“大红果”冰棍的,她便兴奋地下了一单。当她拿着冰棍去妹妹家时,一进门妹妹就喜出望外地喊道:“这是哪里来的‘大红果’啊,现在市面上可见不到,真是稀罕!”

如今的稀罕冰棍在赵芳芳的童年并不稀罕。小时候,“大红果”还是3分钱一根,他们兄妹3个一到夏天就会磨着父母给买“大红果”吃。“大红果”到手后还必须舔着吃,细细咂摸那股甜丝丝的味道,眼见着化开了才会赶紧吮吸几口或是大口咬下。

无独有偶,市民周秀国也对儿时的冰棍怀着一份甜蜜的记忆。她和丈夫第一次约会正值盛夏,盛装出席的周秀国为了形象好看全然忽略了天气炎热,以至于两人见面不久她便汗流浃背。丈夫见状,很是贴心地为她买了一只牛奶冰棍和一把蒲扇。“我们拿着冰棍,在大树下坐了许久,我不紧不慢地吃着,他在一旁有说有笑地为我扇凉。那时,冰棍的甜也算是在我们彼此心中种下了甜蜜的种子。”周秀国满眼笑意地回忆着。

今年43岁的张伟还记得自己儿时每天缠着父母要雪糕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张伟上小学,每逢夏季要雪糕吃就成了他最执着却也是最难的事儿。父母出于健康原因不让他多吃,便以各种理由推脱。张伟也软磨硬缠,总能想办法要到一根心心念念的冰棍。

那时候,张伟最爱吃的冰棍当属“七个小矮人”。一个袋子里装着7根颜色不同,味道不一的冰棍,每当买上冰棍后或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品尝,或者拿到同学面前炫耀一番。

时至今日,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冰棍已然“大变脸”,不仅花样繁多,价格也不似从前那样便宜。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李娜从午睡中醒来,一身热汗的她想要快速给自己降温。便来到楼下的便利店,随手拿了一个雪糕,想象着一会儿边听温岚的《夏天的风》边大快朵颐的愉悦,然而老板一句轻声的“20元,微信还是支付宝”将她拖拽回了现实。

李娜愣了愣,反反复复看了下雪糕,她觉得自己遇到了“雪糕刺客”,思忖一下,她还是为其买了单。“要知道没有吃过雪糕的夏天,就相当于没有穿羽绒服的冬天,都是不完整的。”李娜笑着说,雪糕该吃还得吃。

在肖立的记忆中,无论是风头正盛的2角钱糖水冰棍,还是价格较高的“小布丁”,抑或是真正的雪糕“光明奶砖”,只需一种便能让他们完美度夏。

“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么多花里胡哨的雪糕,我们的眼里好像就只有那三种雪糕。作为上海本地的品牌,‘光明奶砖’自上市就带着大城市的光环,而有机会品尝一次‘光明奶砖’的快乐,在当时无疑等同于去一次游乐场,下一次小馆子。”肖立说,当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品尝到“光明奶砖”的美味,他和朋友们还研究出了不同的吃法,例如切块吃,放在碗里化成圆柱状再吃,或是配合着雪碧或可乐吃……反正就是尽情享受其浓郁香醇的奶味。

有人评价为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自制麦乐酷”,放在今天来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早期的雪糕DIY。肖立回忆,当时光明还有一款三色杯系列雪糕,白色是香草味,粉色是草莓味,至于棕色自然是巧克力味,卖得也十分火热,不管是分开吃,还是三个颜色混合吃都相当美味。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找不到光明三色杯了,取而代之的是蒙牛三色杯系列,颜色和口味都继承了光明的路数,也算是一种致敬。

2019年,海勃湾区乌兰南路上开了一家冰糕厂,各个口味奶砖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因为我和我老公都是‘80后’,对奶砖本就情有独钟,又一直幻想自己可以实现奶砖自由,所以我们就外出学习了奶砖制作。”店主蔡文文笑着说道。

“娃娃头”和“火炬”是“90后”童年时期相当风靡的雪糕种类。一个是早期表情包的鼻祖,一个是初代的奥运象征。有趣的是每个“娃娃头”的表情都不一样,所以每打开一次“娃娃头”的包装就相当于开一次盲盒,开出的是哭脸还是笑脸全凭运气。拥有一根火炬雪糕相当于成为一次火炬手,感受清爽的背后更有无穷的民族荣耀。

除此之外,伊利旗下的“冰工厂”绝对算得上是童年雪糕中独树一帜,主打各种水果口味,山楂、草莓、白桃、葡萄,完全配得上“夏日神器”四个字,那种嚼冰的口感也是肖立童年记忆中深刻又甜美的回忆。


冷饮——夏日的消暑“利器”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里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述出盛夏骄阳似火的天气。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感到闷热难当,实在有点吃不消,所幸除了空调,还有消暑“利器”——冷饮。作为夏日解暑佳品,冷饮从古时的冰镇饮料、食物演变到绿豆汤、凉茶再到如今的冰沙、奶茶、果茶等,变化的是冷饮品类,不变的是消暑方式。

据史书记载,古时候的冷饮主要以冰镇饮料、食物为主。在没有制冰技术的古代,窖冰成了古代的传统之一,亦称“藏冰”。《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有专设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降温,也可用于饮食。宴饮时,盛放冰的器具叫“冰鉴”,用铜制成,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其作用如同冰箱。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股冰冰凉的自来水,一碗少见的绿豆汤,一碗凉茶都成了当时抢手的冷饮。

在八旬老人赵玉珍心里,夏天最能清热降暑的还是那一碗清甜的绿豆汤。赵玉珍年轻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每月工资仅够买粮食,压根没什么闲钱买绿豆,来专门熬制绿豆汤降暑。当时,若是有关系好且家境富裕的同事家里熬了绿豆汤,她偶尔也会去喝上一两碗,然后装在水壶里带回家给孩子喝。

“那味道我至今还记得,仿佛在记忆中烙下了深深印记,难以忘怀。虽不是很甜,但一碗下肚真的很解渴,很舒爽。”赵玉珍的儿子说,现在,每年夏季他都会早起,熬上一大锅绿豆汤,晾凉后放于冰箱里,等到午睡过后,舀几碗给父母和孩子解渴润嗓。

市民吴国峰自小家境优渥,父亲在国企当会计,时常有出差机会,而每次出差回来父亲都会给他带些当地的时兴玩意儿。有一年夏天,吴国峰印象里特别炎热,贪玩的他中暑后十分难受,当日下午父亲刚好出差回来,从包里拿出一袋类似中药的药包,让母亲给熬了汤水,一杯下肚,吴国峰瞬间就觉得身上热气褪去不少,人也精神了起来,问过父亲后才知道这叫凉茶,味道虽苦,但的确算得上是夏天的“救命水”。现在,吴国峰备感燥热之时还是会买一瓶凉茶一饮而尽。

时至今日,无论是绿豆汤还是各类凉茶饮料已不再是奢侈品,成了老百姓饭桌上的“饭伴儿”。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吃饭时,有着唾手可得的饮料。如今,梦想已然实现,不仅有了成百上千种饮料供我选择,还有随处可见的饮品店……夏天酷热难耐的时候,买上一杯冰奶茶或是果茶都能令人瞬间清爽。”“80后”黄珊说,每次饮品店出新品她和女儿都会买上一杯尝尝,如果有绿豆的冰饮她还会给父母带上一杯。怀念一碗绿豆汤,就似怀念一段旧时光。


糖炒栗子——秋冬街头的香气“炸弹”

每年立秋过后,大街上几乎每一家干果铺门外都支起一个大铁锅,翘起短短的一截烟囱,炒栗人挥动大铁铲,用沙翻炒栗子。哗啦哗啦的翻炒声,间或有栗子的爆裂声,织成一片好热闹的晚秋初冬景致。

栗子,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秋季小果,却历经了从祭祀先祖到医食同源、从家国之思到百姓日常的数千年历史。而说到糖炒栗子,相传其起源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糖炒栗子这个行当,从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街头炒栗子一灯明,榾拙烟消火焰生。八个大钱称四两,未尝滋味早闻声”,这是清代《竹枝词》所描绘的情景。民国时期刘元漫画云:“糖炒栗子讲究现炒现卖,卖糖炒栗子的摊点就设在街旁,中华路、杨公井、升州路、新街口和下关等地段都能看到。”一个架起的大口锅,大半锅砂粒,再加上一个铁铲,道具基本就齐了。我市海勃湾区新华街步行街内的炒栗子摊已开业十年有余,每每靠近便会闻到一股香甜。老板时常吆喝着,“香喷喷、热腾腾的栗子出锅喽!”

老刘便是这个摊位的老板,也是名副其实的炒栗人。“刚开始准备这个栗子摊,我连车都还不会开,什么都不太成熟。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小小的一个摊子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干一行钻一行,也就一直摆到了现在,并受到了咱乌海朋友们的喜爱”。老刘介绍道,他家炒栗子之所以受欢迎,一是因为原料正宗,二是他亲自精挑细选,三是其炒法精妙。待炒之栗,老刘会先在缸中浸泡半日,先淘汰水面漂浮的伤病栗,再仔细挑选中下层,凡开裂、有虫眼者皆不用;出缸脱水后,仍然要严格把关,做最后的挑选,取大小均匀、果实饱满、色泽明亮者下锅炒制。“这不仅仅是图个漂亮的卖相,主要是便于炒工掌握火候,恰到好处,及时出锅。”老刘说道。

“现在很多水果都可以做反季节的,我有一天突发奇想炒栗子也能啊,于是我外出学习,开始制作冰栗子,果然冰栗一经推出便招揽了不少顾客。”老刘说。

“冬天,走在大街上,双手严严实实揣在口袋里,料峭的寒风劈头盖脸地打过来,从外到内凉了个彻底,就总想找口热乎的吃吃。这个时候,来一包刚出炉的糖炒栗子,就再合适不过了。滚烫的温度隔着纸袋缓缓沁出,由掌心徐徐传输到四肢百骸,疲惫的身体仿佛一下子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恨不得一口气冲回家争分夺秒地品尝栗子的香甜。到了夏季,买一袋冰栗,剥皮后将整颗放入口中,冰凉之意迅速在全身蔓延开来,一口咬下去栗子肉夹杂着冰碴子,那感觉简直不要太爽。”说起栗子,曹乐滔滔不绝,仿佛那栗子已在他口中一般。

曹乐自小就喜欢吃糖炒栗子,初次见识这般美味还要从他8岁那年说起。“那年我父亲到银川出差,回来时满眼笑意,让我猜猜他带了什么好玩意儿,然后说话间从怀里掏出一包栗子,我用手一摸还温热着,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想要一试,父亲剥了皮喂给我,当时只觉得糯糯甜甜,很美味,后来父亲只要去银川出差便会给我买上一包回来。直到咱乌海有了炒栗子。”曹乐说。


冰糖葫芦——冬日的甜蜜慰藉

冰糖葫芦永远是属于人们童年的记忆,晶莹剔透的糖衣包裹着各色可口的水果,酸与甜混合交织在一起。一串串色泽饱满的糖葫芦装点了冬日的枯槁萧瑟。

冰糖葫芦酸甜可口,是寒冷冬日的甜蜜慰藉。曾经,冰糖葫芦也是人们眼中的稀罕玩意儿。

“70后”钱志国回忆,在那个物质不算发达的20世纪70年代,糖葫芦是许多孩子冬季唯一的甜品,甚至是奢侈品。“许多孩子拿到一大串糖葫芦,有的先吃糖,把每颗山楂前那块都啃干净了,连那层糊嘴的糯米纸都甘之如饴;有的把糖留到最后,山楂啃得奇形怪状,但糖片完好如初,如后现代雕塑。”钱志国说,“近年来我听过最撩胃的糖葫芦广告,竟是这句‘咔咔脆,不粘牙,你就放心咬’,不是形容山楂多红多大或多甜多酸,而是突出糖的口感。”

冰糖葫芦的精髓不是山楂,恰是这层薄里透黄的冰糖。“冰糖当然是越大越诱人,尤其从果子头顶支棱出一大片那种,‘飞扬跋扈’得很,堪称糖葫芦界的劳斯莱斯。必须要脆,一咬掉渣,如踏上刚冰冻的河面——咔呲咔呲。糖渣落到围巾或衣服上不舍得划拉掉,还得逐一捏起来放到嘴里吃掉。”钱志国回忆,“印象中,小时候的糖片上还会撒不少芝麻,但近年似乎看不见了,不知是为节约成本还是口味风向变了。”

与钱志国一样,今年45岁的吴彩霞儿时虽不曾常吃冰糖葫芦,但那一份甜蜜始终是她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味道。她小时候第一次吃冰糖葫芦是陪父亲去北京看病,在路边看到了一支支红彤彤的山楂裹着“不明物体”扎在一根泡沫上,虽不知“真面目”却心驰神往,母亲看出了她的小心思,便“斥巨资”给她买了一串,她迫不及待地张嘴去咬,结果硌到了牙床,但疼痛过后那一丝甜蜜让她瞬间笑了起来,只觉得从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像是淘到宝物一般赶紧让家人也尝尝。

后来,吴彩霞又吃到了用熟山楂制作而成的扁状糖葫芦。“据说扁状糖葫芦起源于哈尔滨,因为东北太冷,张大嘴啃冻挺的果子费劲,还容易喝风。将果子煮熟,压扁,好嚼,方便,而且去籽后还能多卖些钱,如普通的卖1.5元,去籽的卖2元,扁的能卖3到4元。”吴彩霞说。

如今,物质极大丰富,冰糖葫芦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稀罕食品。尤其萧瑟冬日,人们常常吃食寡淡无味,冰凉沁甜、酸甜美味的冰糖葫芦就成了人们的心头好,每吃一口都会让人直呼:“我的快乐回来了。”

今年29岁的王倩告诉记者,每到冬季她总觉得天寒地冻,万物凋零,心里常常油然而生出一种悲凉之意,所以只要在路边看到五颜六色的冰糖葫芦都会买上一串,既是为了看着有些暖意,又是为了那口甜蜜。

“一根糖葫芦可以是多种水果,有草莓、葡萄、橘子、蓝莓等,一口下去冰凉甜蜜中夹杂着水果的鲜甜美味,满足感油然而生,那滋味简直不要太美妙!”同样爱吃冰糖葫芦的李强说。一到冬季,想吃糖葫芦的欲望愈发强烈,看着各种口味的糖葫芦,李强吞咽了口水,哪个都想吃,但若是都买回家又吃不完,纠结许久,买了一串“果拼”糖葫芦,一串糖葫芦有4种水果,李强满足地感叹道:“这下,便不会亏了这张嘴!”

每个人都有各自喜欢的小吃。有人觉得,冰凉甜蜜的雪糕是心头好;有人觉得温暖与糖分并存的炒栗子是刚需;调皮的孩童,围着冰糖葫芦打转儿……那么你爱吃的小吃又是什么呢?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