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志强和他捕到的黄河鲤鱼。
渔民准备捕鱼。(张靖爽 摄)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美食象征着生活中的烟火气,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春夏秋冬、晨昏轮转,一种滋味就是一段生活。无边岁月里的炉火明灭,漫漫时光中的炊烟袅袅,最终都化作平凡的三餐四季。 乌海地处自治区西部,黄河穿城而过,为这座小城带来大量鱼鲜,勤劳勇敢的渔民在黄河上撒网捕鱼,用自己的辛劳为这座城市提供丰富的水产品,让这座城市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味道。 传承 几代渔民的坚守 记者见到门志强时,他刚从乌海湖渔区下船回家。就着母亲烹饪的黄河鱼鲜,他和记者聊起了自己与父亲的捕鱼生活。 1994年,门志强出生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一个渔民家庭。他生活的村庄紧挨着黄河边,村里很多人以捕鱼为生。小时候的门志强活泼好动,经常缠着父亲带他去捕鱼。很小的时候,他就上船帮忙。“读书的时候,一有时间我就特别喜欢跑到渔船上让父亲教我辨认不同的鱼种。看着打上来的鱼虾,我和父亲总是会爆发出爽朗的笑声。”门志强说。 2003年,门志强全家搬到乌海,开始了在我市的捕鱼生活。门志强说,那时捕鱼的方式和现在完全不同,生活条件也比现在艰苦得多,“那时候捕鱼,我们需要用汽车拉着渔船到石嘴山那边的黄河上游,再坐着渔船一路漂回乌海。我和父亲要准备好干粮,一路下网捕鱼。渔船上没有发动机,我们俩合作,我用桨划船,父亲下网捕鱼,从石嘴山回乌海需要一周时间。渔船内部地方不大,我们在船里一待就是一周,要是遇到大风天和雨天就非常危险。” “那些年,黄河中鱼的数量没有现在多,都是一些黄河鱼鲜中的常规品种,比如鲤鱼、白条鱼等等。”门志强说,后来,他也从事过其他职业,但一直没有放弃捕鱼,空闲时间总是要和父亲一块儿上船。 乌海湖蓄水成功后,看着开阔的水面,门志强有了做全职渔民的新想法。“父亲年龄大了,逐渐不上船捕鱼了,我决定接替他,开始在乌海湖渔区捕鱼的新生活。”他说。 “乌海湖每年的禁渔期是4月1日至7月31日。禁渔期内,我们渔民严格遵守禁渔规定,也非常支持,这样可以推动我市的渔业更好发展。乌海湖内也划定了禁渔区,我们日常非常注意这个,不在划定的禁渔区内捕鱼。”门志强说。 捕鱼有许多讲究,也非常辛苦。门志强说:“捕鱼最重要的是安全。黄河上的天气变幻莫测,在岸上看着晴空万里,上船后一会儿可能天气就变了。”每次上船捕鱼前,他总是穿好特制的水裤,戴好救生衣。天气变得不好,他就得赶紧停止下网捕鱼。 “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在湖里捕鱼,鱼又多又方便,特别是渔船上有了发动机,捕鱼的速度也快了不少。”门志强说。 早晨7点多,门志强就收拾好工具,早早地来到乌海湖渔区。他和另外一位渔民互相配合,观察准备下网区域的水草、温度等情况,缓缓地将渔网沉入湖中,随后驾驶着渔船回到岸边。 据了解,渔民捕鱼时会针对不同的鱼类选择不同的渔网。比如,对于较大的黄河鲤鱼,他们会选择网眼较大的渔网;鲫鱼鱼型较小,他们会用网眼较小的渔网。 捕鱼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收获。“大多数时候,我们每天的渔获会有几十斤,好的时候会有一二百斤。”门志强说。 “捕鱼是我的职业,也是未来我一直希望从事的职业。做渔民虽然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但每当起网看到打上来的鱼,我就感觉自己的付出有收获,开心得不得了。父亲是渔民,我继承了父亲曾经的职业,这也算是一种坚守吧。”门志强说。 作为专职渔民,门志强是我市渔民群体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像门志强这样的捕鱼人辛勤劳作,为人们捕捞出一条条鲜美的黄河鱼,也让黄河鱼鲜成为乌海人餐桌上别具一格的“风景”。 怡情 感受别样的江河文化 李光军在我市渔民群体中颇有名气。他自幼在长江边长大,后又来到乌海湖畔捕鱼,不同的江河文化令他对捕鱼有着独到的想法。 李光军1972年出生于湖北荆州,自幼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情愫,经常和渔民一起下网捕鱼。这一段经历让他掌握了很多捕鱼知识。成年后,他离开家乡,来到我市工作。 “我来乌海以前,以为乌海人是不怎么吃鱼的,来了之后发现,我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我在乌海做过鱼类批发生意,后来想着不如自己去乌海湖捕鱼。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兼职的渔民。”李光军说。 刚开始捕鱼的时候,李光军发现,亲自捕鱼和小时候看着渔民捕鱼完全是两码事。李光军说:“我买了很专业的装备,一心想捕鱼练练手,刚开始时没有经验,总是忙活了一整天却空手而归。后来,我跟着身边的老渔民学习,逐渐积累了经验,这才有了现在的好收成。” 捕鱼时最怕大风大浪。李光军每次上船捕鱼都要穿好救生衣,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渔船。湖中不同的水路和不同深度下有着不同的鱼类,在黄河开河期怎么下网,在开河期过后又要如何下网等问题,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解决。 谈起长江的江鱼和黄河的河鱼,李光军有自己的看法。“长江江水很深,可以生存的鱼类比较多。我最初在乌海捕鱼的时候,黄河里的鱼类并不多,这些年增加了不少,我们也发现了不少名贵鱼种,有些鱼类对水质要求很高,说明水体质量改善很多。我吃过很多江鱼,但我觉得口感不如黄河鱼鲜。长江边上的渔民和黄河边的渔民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来到乌海当渔民,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 李光军捕鱼更多是为了怡情。每次捕鱼归来,他总是把多余的渔获低价卖掉或免费赠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共品新鲜的黄河鱼鲜。“我年龄不小了,捕鱼也不是为了挣钱。每次捕鱼回来,把新鲜的黄河鱼鲜低价卖掉或赠送给周围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品尝着新鲜的黄河鱼鲜,喝点小酒,那真是非常惬意的生活。大家吃着美味,日常聊聊天,感情也更好了,捕鱼这件事儿让我在乌海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他说。 黄河鱼鲜 居民餐桌上的独特滋味 在乌海,一定不能错过的味道必然是黄河鱼鲜。吃黄河鱼,可以品尝其鲜美细腻的独特口感。而渔民在销售活鱼以外,也会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据门志强介绍,近些年他们的渔获比以前大大增加,日常渔获有黄河鲤鱼、白条鱼、鲢鱼、黄辣丁、石斑鱼、螃蟹等鱼类和蟹类共10余个品种,他们在捕鱼中还发现了鲈鱼、鳕鱼、娃娃鱼等以往在黄河中很难见到的鱼类和两栖类品种。 在我市,渔民间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渔获中如有乌龟、名贵鱼类或小鱼,一律放生;捕鱼过程中遇到垃圾,一律收集起来上岸进行集中处理。 黄河鱼鲜重量不一,单条鱼大多两三斤,螃蟹以4两到7两之间居多。根据不同的鱼种,一斤鱼售价在35元至70元不等。渔民一般有自己的老主顾,也会向饭店销售一些。 我市渔民日常捕捞最多的是黄河鲤鱼。黄河鲤鱼鳞片金黄闪光,各鳍尖部鲜红,脊有厚肉,内脏少,骨骼小,尤以色泽鲜丽、肉质细嫩、气味清香而著称。 “看黄河鲤鱼的条形和颜色,就可以分辨鲤鱼是野生还是家养的,野生黄河鲤鱼的标志就是金鳞赤尾。不同的鱼类,条型和颜色不一样。”门志强说。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用家常方法炖黄河鲤鱼,最能保持鱼肉的完整和鲜美。烹饪者用清水清洗鲤鱼的内脏和鱼线,在鲤鱼两侧打上花刀备用,锅内倒入适量花生油,油热后依次放入葱、姜、蒜爆香,将鲤鱼两面都煎过,加酱汁、料酒、生抽调味,再加适量的水,放入适量食盐,加几片香叶,倒入少许白酒去腥,盖上锅盖中火炖20分钟左右,将鱼翻面再改用小火炖至鱼汤变得浓稠便能出锅,最后将汤汁浇在鱼身上,撒上香菜即可上桌。门志强家店里的招牌菜就是黄河鲤鱼,即便清炖,口感也非常好。 据了解,我市的渔民数量由最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二三百人,处理渔获也由单纯售卖发展到如今的售卖和加工烹制并重。渔民们的腰包鼓了,日子美了。 尝黄河鱼鲜,品乌海温柔。黄河鱼鲜不仅丰富了乌海百姓的餐桌,还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