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本报记者 韩建慧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新春的脚步就悄悄临近。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这一点,从年货消费市场就可以看得出。
作为家里“忙年”的主力军,老年人的年货消费总是更具有代表性。老年人的消费观有啥特点?重积累、轻消费可以说是最普遍的特征。曾过过“苦日子”的老年人总是更讲究生活要“细水长流”,就算退休金不低,往往也舍不得在衣食住行上过多消费,而是选择将钱存进银行,就算利率每年都在降低,也挡不住“重积累、轻消费”的习惯。
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消费观念的变化日益明显,或许这些变化就能说明问题。
变化一: 购物环境不再单一化
春节快到了,备年货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以前购物大多要去菜市场或者是超市,如今老年人的选择可比以前多了。
今年78岁的市民张海亮告诉记者,他现在是社区团购群里的“忠实粉丝”,盯着热闹的购物群,天南地北哪儿的年货都能买得到。四川的甜橙、东北的冻梨、和田的大枣、海南的玲珑蜜瓜都已经尝过了,这几天,团购群又在团购去头去尾免洗的带鱼段,张海亮下了一单拿回家试试,觉得品质不输自己跑市场买回来的,立刻又跟群主预定了两份,准备春节的时候做炸带鱼。
对于购物方式的这些变化,张海亮极为感慨。张海亮有三子一女,平时都不在身边,春节时候才能阖家团聚。家里人口多,要备的年货自然也就多。往年,一进腊月,老两口就天天拉着购物车去采购,今天去市场,明天去超市,左一趟右一趟,常常累得气喘吁吁。
“本来觉得岁数大了跑不动了,过年都发愁,没想到现在购物这么方便,别说水果蔬菜能直接从团购群里买,就是新鲜的牛羊肉也能预约上门送货,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真是太方便了。”张海亮说。
无独有偶,72岁的市民孙占娥最近也迷上了直播购物。读大学的孙女帮她精心挑选了许多口碑好、粉丝多的直播间,她就在这些直播间里买年货。天天到小区门口收快递,全小区的人都知道,孙大娘是位“网购达人”。
老年人对社区团购、网购等新型购物形式的接受度高吗?记者对这个问题展开随机调查后发现,多数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都很认同这些购物方式,不会用智能手机或者对网购不甚了解的老年人也会表示“羡慕”。究其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方便快捷”成了老年人购物的首选。因此,新型购物方式也因商品多样、便捷、统一管理等优点,被老年人群广泛关注及利用,并且逐步占据生活中购物的主导地位。
变化二:
从“吃得好”到“吃得精”
食物的质量,一向是小康生活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舌尖上的味道要求越来越多,以前老年人备年货,讲究“实惠”,现在备年货,则更讲究“精细”。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多数老年人在消费时更为注重健康、营养价值高,且对健康有好处的绿色商品。
84岁的市民陈兴说,以前备年货,最多买的就是各种肉类。因为怕临近春节涨价,他总是早早就去市场上“捡漏”,哪怕离春节还有两个月也没关系,反正家里除了冰箱还有冰柜。
“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自己家里总是在吃‘过期肉’。肉冷冻的时间长了,再高超的厨艺也做不出新鲜的味道,孩子们总是埋怨我。”陈兴说,
与陈兴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市民高强,“60后”市民高强还秉承着春节一定要“吃得好”,而吃得好的标准是一定要有鸡鸭鱼肉,于是总是囤很多,吃了大半年还剩不少。
但如今,陈兴和高强已经都不这么想了。陈兴开始接受儿女的观念:“贵能贵多少,便宜又能便宜多少呢,还是吃新鲜的最重要。”
高强也不再追求所谓的“吃得好”了。自己和老伴儿都有老慢病,囤那么多的肉也吃不了,他的采购方向改为鱼、虾等更适合老年人补充高蛋白的食材。买菜时也开始以健康为中心,以前每到冬天都买白菜土豆,觉得绿叶菜“太贵”,现在对“贵巴巴”的“细菜”不再抵触了。
“其实想想也还是老观念作怪,我们老两口都有退休工资,管够花,哪里到了不舍得吃一把绿叶菜的地步呢?”高强笑着说。
从追求吃得好,到讲究吃得精,这样的变化反映出老年人正在转变的消费观。
今年76岁的张春喜告诉记者,她常常对子女们说:“为了健康,得控制油盐,还要适当吃点粗粮。”但在数年前,张春喜还不这样认为,她曾经非常苦恼地问女儿:“面包不好吗?你为啥吃那个麸皮窝窝头。”
所谓的“麸皮窝窝头”就是张春喜女儿为了减肥特意买的全麦欧包,虽然升糖慢,但口感粗粝。为此,张春喜曾非常不解,“白面、大米我们以前吃不上,你们现在是不稀罕吃。”
然而如今,张春喜已经能充分理解女儿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用再为吃穿发愁,在餐饮方面也开始强调限盐减油、营养配餐、精粗搭配和科学烹调。张春喜也开始更注意全家人的饮食健康,在超市买菜的时候也愿意为“比较贵”的有机蔬菜买单。“时代不同了,咱们有这个条件,为啥不吃得健康一些呢。”她说。
变化三:
以前喜欢“大且多”现在追求“小而美”
春节备年货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儿,更有仪式感的是那些极具春节象征意义的吃食。
以前,一进腊月,吴春玉老两口就要盘算着哪天“动油锅”,炸麻花、炸馓子、炸油糕、炸丸子、炸烧肉、炸带鱼……算一算,要炸的东西看真不少,得忙好几天。
除了炸货,还要各种炒货。老吴喜欢自己动手,炒瓜子、炒花生;炒完了还得卤牛肉、卤鸡爪。总而言之,春节餐桌一定得“大且多”,丰盛才好。
但小时候盼望着的忙年仪式,如今多多少少没有用武之地了。首先是各种炸货越来越“滞销”,吴春玉老两口岁数大了,吃不了那些油炸食品,孩子们嫌油炸食品不健康,也不感兴趣。其次是炒货更别提,不管爷爷炒的五香瓜子多好吃,孙女都不肯多吃一粒,还总是告诫他要少吃“七粒瓜子就顶一碗大米饭呢,最不健康啦。”孩子说。
孩子们不吃,老吴也没买的心情了,转悠了半天,只提了五斤肉馅儿回家,“饺子总得包点吧”。他嘀咕着说。儿媳妇很快提出了意见:“包饺子也不用全是肉的,我买了鲅鱼馅儿和新鲜虾仁,我给你们包三鲜的。”
明明以前在“吃”上才是消费大头,现在竟然有种“钱花不出去”的感觉,这是为啥?老吴跟邻居们一唠嗑才发现,不是他一家这样,家家户户的春节准备都在“缩水”。“大家都说,有那么个样儿就行了,做那么多丸子烧肉的,也没人愿意吃。”老吴说。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受访者李爱珍,参照去年春节前忙年的经验,她今年只打算准备年夜饭一餐够吃的东西就行了。“糕买一两斤就行,烧肉只打算做一小块,牛肉最多卤10斤,这些东西平时也都吃得到,没必要全挤在过年时候吃。”她说。
过去追求“大且多”,现在追求的叫啥?李爱珍觉得可能是“少而精”。相比起传统的几大碗多少样儿,她现在更追求仪式感,“很多春节美食吃得都是情怀,肯定得有,就像除夕的饺子和正月十五的汤圆儿一样,但不必大盆大碗的端上桌,也没必要在这上面多花钱,毕竟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她说。
变化四:
“悦人”不如“悦己”,精神产品消费增多
“忙年”消费,一定要消费在“吃和穿”上吗?其实也未必。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悦己”比“悦人”更有趣。
今年69岁的葛淑华说,她春节前夕最大的花销花在了换家电上。“老电饭锅总是糊锅,索性扔了买个新的;豆浆机洗起来太麻烦了,也换掉;抽油烟机早就不好使了,每年年前拆洗是个大工程,一并换一个不用拆洗的。”她说。
葛淑华说,自己以前过日子,总是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觉得家电还能用就舍不得换新的,这几年观念有了变化。“我岁数大了,有轻巧省劲儿的东西,干吗还要用那些老旧的家什儿呢,钱花哪儿哪儿好,让我做饭轻松点比啥都重要。”她说。
80岁的梁兴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往年孩子们要带他和老伴儿出去吃年夜饭,他总是反对,说是外面“没年味儿”,其实主要是觉得“不实惠”,宁可自己和老伴儿在家辛辛苦苦动手做。如今他也想开了:“我们岁数都大了,味觉手艺都大不如前,做的东西也总是那几样,孩子们也不爱吃,快出去吃吧,吃得好还热闹,主要是我们老两口省事了。”
76岁的毛恩学也表示,今年过年“啥都没准备”,只给自己“美美的”烫了一个头。毛恩学说,自己从年轻时就喜欢挂历上的“时髦女郎”,但烫发的经历却屈指可数。“老思想作怪,一听说烫个头好几百,能买十斤牛肉啦。这么一想就舍不得了。现在不这么想了,我还能美几年啊,趁着过节,烫个发精神精神。”她笑着说。
老人们似乎终于体会到,“悦人”不如“悦己”,对于消费这件事儿,难得豁达起来。记者在采访中不少老年人表示,如今的自己更愿意为健康和娱乐支出花费更多,他们渴望精神生活的满足,舍得花钱买美丽、去旅游、找快乐。
小提醒:
品质生活也要理性消费
当然,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由于老年人群体往往对新鲜事物的风险识别能力有限,所以也更容易蒙受损失。
部分老年人对商品价格不敏感,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消费时常常会被商家套路。前文提到的葛淑华老人就是如此,她曾从电视购物平台花2999元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送给上大学的孙子当礼物,被孙子“科普”后才知道,这部手机淘宝售价不过几百元。
也有老人的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前文提到的张海亮就说了这样一件事,社区团购群里有群友推荐一种保健品,并且“晒”出了另一个群的接龙名单,他一时心动,也接龙购买了几千元的。幸好这位群友的“跨圈”行为被团购群主及时制止,张海亮事后才知道,这些保健品都是些“三无”,买过的都后悔不已。
受访者张爱霞也提到自己曾因“攀比”心理造成损失的事儿。“在养生馆按摩,店员一直推荐足浴盆。店里有一个跟我岁数差不多的,一直在说自己多舍得花钱,买了最高价位的,我一时被激起了攀比心理,也照着买了最贵的,回家后孩子们上网一搜,完全不值那个价格。”她说,
诚然,提高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自身经济实力与追求生活境界相协调的产物。所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不盲从、不偏听,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总而言之,老年人消费观念变化说明,老年人也在追求生活的品质,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消遣,他们在渴望更丰富、更充实的晚年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