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二”不会再来了,取而代之的是年底才会上演的“淘宝好价购物节”。听到这个消息,不少人的反应似乎都很平常。曾经的“网购达人狂欢日”被取消,对于仍然在依靠网购解决衣、食、住、行的年轻人来说,似乎也没什么情绪上的波动。
这种情况的出现,真的是因为疫情过后消费在降级吗?还是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正在发生变化?对此,记者也作了一番调查。
变化一:人们开始拒绝冲动消费
根据商务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万亿元,同比增长6.8%。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4.8%。
这项数据表明,我国消费市场恢复态势更趋明显,所谓的疫情之后消费降级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那是什么原因让限时狂欢的购物节不再具备与往年一样的吸引力?记者在随机采访了多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消费者之后发现,以我市为例,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环境等多重因素让人们不再愿意冲动消费。
今年39岁的宋俞洲说,“双11”和“双12”出现了多少年,她就鏖战了多少年,不但自己是限时狂欢购物节的常客,还培养了老公、女儿接力,大到家具家电,小到猫粮狗粮,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东西,他们恨不得靠着限时购物节一次置办齐全。
由于“触网”时间比较早,宋俞洲是真正享受过“双11”优惠的老网民。在最初没有“算法”干扰的那些年里,她眼瞧着收藏进购物车里舍不得买的商品都在限时半价,只要手速和网速够快就能省下好大一笔钱,那种定好闹铃等付款时激动得心脏都要跳出来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与宋俞洲一样,受访者潘晨晨也是迷恋网购狂欢节的“剁手党”之一。潘晨晨回忆自己的“战绩”,曾经有一年他一次网购了130多件商品,快递员上门送货时拉了一辆平板车。
尽管后来各大电商平台的活动周期普遍拉长,不需要消费者守着闹铃等付款,但像宋俞洲、潘晨晨这样的老网民,还是喜欢集中在“双11”“双12”时一次性解决所有需要。其间当然也有冲动消费的商品,尤其是遇到优惠力度比较大时,“不管用不用,先囤起来”的想法就会占了上风。
时过境迁,今年的“双11”,宋俞洲总结自己的“战绩”是“基本符合预算,除了必买清单之外没‘剁手’”,而潘晨晨表示:“基本没做预算,只下单买了些必需品”。
网购达人居然能“管住手”,不再冲动消费?
受访者曹晓曦告诉记者,她已经开始从贴合自身需求的视角出发,“用得到的就买,用不到的就不买”,但这种想法跟预算没有关系,她并不认为自己的消费降级,而是觉得自己现在更加注重商品的性价比。
受访者刘阳也有类似的想法。他在观察自己的账单后发现,其实自己的消费水平非但没有降级,反而还升级了,往年购物节花费多在几千元,今年却冲破了万元大关,这几天买的商品陆陆续续到货,他绝大多数非常满意,只因尺码不合适退了一件大衣。
“我以前也愿意趁着低价多囤点,总觉得买到了就是占便宜,管它好不好,价格低就行。但现在更偏向于看品质,低价不低价反而不再那么重要。以前我还比较追求牌子货,现在对这方面的看法也有所改变。”刘阳说。
消费决策更偏向于减量提质,对“性价比”的理解不再单纯看价格,而是要对价格、品质、服务做综合比较,最后选择有品质和服务保障的产品下单,这似乎是当下网购消费者的统一观点,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更为明显。
受访者刘思洋是位“95后”,网购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占比不小。只要能网上买的,他几乎都依靠网购。网购得多了,自然也有冲动消费的时候,再加上“懒得退货”,他家里用不上的东西一抓一大把。
但这种情况近些年已经有所改变。“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观开始有了变化,也可能是受疫情影响,更懂得金钱的价值,更或者是当下的消费环境让我觉得能花一样的钱买到更好的商品,所以不再愿意将就。”刘思洋说。
变化二:从激情下单到货比三家
很多人觉得,网购全面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好像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但仔细一想才发现,自电商平台天猫于2009年创立“双十一”网络购物节开始,至今已有15年。
15年间,电商平台发展堪称日新月异,“双11”“双12”的限时狂欢也不再是天猫专属,全网各电商平台都在努力“制造节日”,让消费者痛快“买买买”。
只不过,如今的消费者,似乎不再愿意跟随电商平台的节奏,而是趋于理性消费,总要货比三家才能下定决心。
“95后”受访者刘姝云就在为一个颈肩按摩仪货比三家。她从淘宝逛到京东,从京东又逛到抖音商城,再从抖音商城逛去得物App,同品牌的,不同品牌同功能的、不同功能同价位的,统统比较了个遍,最后下单了一款她认为价格最合适、口碑也最好的产品。虽然还没有收到货,但她觉得,以自己网购的经验来看,这次的产品大概率也不会差。
但刘姝云以前可不这么买东西。她曾是任性的“剁手党”,一有闲暇就会逛逛各种购物网站,面对首页“种草”推送的衣物、各种小商品、化妆品等总会心动,更逃不过直播间里激情四射的“1、2、3,上链接”,下单买回家后却只能放在柜子里落灰。
“那时候对一些消费陷阱没有辨别,难免冲动踩坑,后来发现很多东西不是我需要的。”刘姝云觉得,自己现在花钱很理性,“我更愿意把钱花在需要的地方,也愿意多比价,找到最适合我的那一款”。
另一位受访者李子文也有同感。李子文是律师,收入不菲,当然工作也繁忙,日常衣食住行大部分都是靠网购。但李子文很注重性价比,她从来不认为“网购就是要便宜”,也不认可“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些说法,在她看来,网购也要尊重商品的价值规律,不能要求网购就一定得便宜,但便宜也应该能买到好货,而非便宜的一定就是“垃圾”。
李子文说,自己网上购物时都会货比三家,“如果是有品牌的商品就会在几大电商平台比价,如果没有品牌,我也会在同一网站上的不同店铺进行比较,还会比较不同商家的买家秀、评价等,多方比较后才会付款购买。”
“90后”宝妈罗琦也是“品质消费”一族。今年“双11”期间,罗琦列了一份完整的购物清单,并记录了不同电商平台的价格,最终选择了最高性价比的商品下单。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更愿意为品质付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好看和品牌,如果是质量非常好的商品,哪怕再高的价格也能接受,但如果质量和价格不成正比,又不是刚需,就不愿意花钱买了。
“以前我都是激情下单”,另一位受访者孙谦笑着说,“买的多退的也多,来上门取货的快递小哥都认识我。现在我觉得与其买了退、退了买,还不如一开始就货比三家,好好选购,也能节省时间嘛。”
变化三:网络购物也能“搞批发”
人们网购爱货比三家,除了更注重品质和性价比之外,有没有不想花冤枉钱的想法?受访者宁橙说,那当然,谁也不愿意当“冤大头”。
宁橙是位初中班主任,经常自掏腰包买一些本子、笔、书签等小礼物作为激励学生上进的奖品,买得多了,偶尔也能与店家讲讲价,但“会买的不如会卖的”,宁橙只能这样自我安慰:“以我的消费水平,觉得能接受就行了。”
今年年初,宁橙偶然听说网购还能“批发”。她带的实习生告诉宁橙,自己在大学期间靠批发小饰品勤工俭学,不但文具用品有批发渠道,一些网红小零食也有,而且质量有保证。
这一下,宁橙仿佛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开始研究阿里巴巴旗下的批发网站,果然发现能买到比正价低三到四折的学习用具。
受访者高新乐说,自己可是资深的批发网站购物者。很多年前,她就在某批发网站上批发购买小玩具,到夜市上摆地摊卖,当时只有很少一部分店铺做小销量的零售,邮费也需要自理,退换货很麻烦。但近些年,伴随着电商业态发展,以批发为主的购物网站越来越多,大量零售买家涌入批发网站,批发网站的水准也更接近于普通购物网站,零售消费者购物体验感也越来越好。
高新乐开始越来越多地光顾批发网站。不限于小玩具,她还购买各种生活所需的百货商品,价格基本是零售网站的七到八折。
被批发网站“圈粉”的年轻网购者究竟多不多?记者也随机做了个小调查,在27位年轻受访者中,只有两位表示从未听说过批发网站,其余的25位,不是“种草”过,就是已经下过单。
“95后”受访者刘鲁鲁告诉记者,她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入坑”批发网站,年轻人喜欢看的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批发网站购物攻略、宝藏店铺的帖子也越来越多。就算是新兴起的购物场景——直播间,也在用类似“大牌平替”“代工源头”等噱头吸引已经爱上了批发的网购者。
只不过,批发网站虽然好用,但毕竟是“批发”,肯定对下单数量有要求。受访者孙宇宁说,他一般会和朋友拼单,比如猫粮、狗粮、猫砂等消耗品,拼单既省钱,又省空间,还不用囤货,家里的“毛孩子”总能用到新鲜的。
当然,也有一些商家本身就有分销的功能,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拼单,也能让消费者实现单件购买享受批发价的优惠。
记者注意到,以1688批发网站为例,截至目前,1688批发网站覆盖用户超过1.3亿。根据网站发布的信息可知,超常规的增长动力来自“Z世代”(网络流行语,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因为成长过程与互联网无缝衔接而得名)和“新中产”(网络流行语,指的是30岁到40岁左右的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群体),这两大群体贡献了超九成的用户增长。
这两类群体,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那就是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品质成了购物的首选,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基础上,年轻人在追求更具性价比的商品。
变化四:国货品牌受青睐
受访者韩子灏告诉记者,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去超市,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日化产品都是一些外国牌子或者合资品牌,像“蜂花”“上海硫磺皂”这类价格低廉的老牌子国货,都被塞在货架最底层。但随着国货潮的涌起,“蜂花”的地位节节攀升,甚至有了自己专属的展示柜台。
线下实体店如此,线上购物网站自然更明显。韩子灏发现,如今国货越来越“吃香”,直播间里,国货牌子越来越多,那些“童年的记忆”好像都“复活”了,年轻人喜欢的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相关的测评帖子也越来越多。
国货复兴,反映出了消费者什么样的消费观?
受访者刘鲁鲁觉得,当下年轻人消费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相信说得天花乱坠的广告,而是用专业知识去做判断,然后选择更具有性价比的商品。
刘鲁鲁告诉记者,她从小到大都在用郁美净、百雀羚这一类国产护肤品,母亲的劳动霜偶尔也会被她拿来当晚霜使用。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她不喜欢用外国的大牌化妆品,而是因为她学化学专业,的的确确看得懂产品里的成分,也知道这些成分意味着什么。
“其实市面上很多售价二三百元的韩妆、日妆产品,跟国产几十元钱的成分差不多,但因为品牌效应,或者很多人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总认为国外的产品更好。当然,我并不否认一些大牌化妆品的确添加有好的护肤成分,具备更强的功能性质,所以我都是搭配着用的,比如根据自己的皮肤特点,买一些具有功效性的品牌产品,再买一些日常保湿护肤用的普通国货。”刘鲁鲁说。
另一位受访者张津铭也发现,国货其实和国外的品牌产品具有一样的效果。张津铭是运动达人,运动鞋几乎两三个月就穿坏一双,以前都是买贵的,现在买国产的也一样好穿,几乎没有太大区别。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的“双11”,在全品类网络零售额排名中,位列前20的品牌中有11个是国产品牌。以天猫平台为例,截至11月11日零点,402个品牌成交破亿元,243个国货品牌进入“亿元俱乐部”。
好国货为啥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么大?不少受访者都表示,其实还是因为它们性价比高。
韩子灏对比分析过国产的豆浆机和国外品牌的同类型产品,他发现不是“外国的月亮更圆”,而是国产的小家电其实更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
当然,高品质的老牌国货,也精准地激发了人们希望国货复兴、民族工业富强的爱国情怀。
该省省、该花花,人们网购消费观的改变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在网络购物全面进入百姓生活的第15年,人们惊喜地发现,年轻的网购群体正在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追求,他们在逐渐摆脱“信息茧房”的困扰,拒绝被贴标签,能够理性地判断自己的需要,消费观日趋成熟,逐渐成长为父母希望的“懂得过日子的一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