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节水阀” 做活“水文章”——乌达区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综述

■节约用水 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赵永刚

近年来,乌达区牢固树立“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理念,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坚决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围绕“总量约束、强度控制、严格管理”,实施“园区节水减排、城区节水降损、农区节水增效、矿区节水开源”行动,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水提供坚实保障。

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把提升用水效率作为实现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实施了循环水系统电化学节水技改项目,采购了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成套设备,通过管道连接的方式串联起整个生产工艺,实现凝液余热回收,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仅循环水系统电化学节水改造项目,就能达到年节水量40万吨。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和推广节水改造先进经验,从源头治理,减少用水量,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纪海双说。

在产业园区节水减排中,乌达区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定额管理和计划用水制度,逐步健全水计量网络,按季度对用水企业、单位进行考核,向全社会公布区域和行业用水情况,提高节水管理整体水平;对标《内蒙古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节水升级改造,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企业用水定额向行业标杆值靠拢,宜化、恒业成、君正化工、东景生物4家企业建成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乌达产业园建成自治区级节水型工业园区。

“水肥一体化技术既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也节约了人工成本,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5万元。”市雨润三禾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说,“几年前,我们公司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在地下不同深度埋设感应装置,当水渗透到刚好满足作物生长的深度时,滴灌系统便自动关闭,减少水资源浪费。”

农业节水是破解地区水资源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乌达区坚持以水定地,将农业用水指标下达至地块,因水制宜推行轮作休耕和间作套种,在满足永久基本农田及粮食安全、“菜篮子”供给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本用水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积极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2017年至2022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912提高至0.62。

城区节水降耗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一环。乌达区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大力开展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推动城乡人水和谐;增强城镇居民有偿用水意识,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实行“一户一表、计量出户”;鼓励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开展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评选出市第十中学、乌达区政府等自治区级节水型单位3家,乌达区胜利街小学等市级节水型单位59家。同时,乌达区实施智慧水务项目,利用5G技术,将管网系统、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控制等整合成统一平台进行管理,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管理,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全面提高水资源信息化水平。

此外,乌达区进一步优化矿山复绿方式,合理确定矿山修复绿化面积,选择耐旱、节水的草籽播撒,推动矿山治理与生态节水并行;调整生产用水结构,推广非常规水用于煤炭洗选行业,疏干水实现100%回用;完善矿区非常规水收集利用项目,实施黄白茨北门冒水点治理项目,年可回用生产用水7万余立方米。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