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坐诊。
海勃湾区人民医院投入使用。
近年来,海勃湾区持续加大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推进体制改革,提升软硬件服务水平,积极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全面改善居民医疗环境,提高居民满意度。
加大投入力度 深化政策支持
今年,新建的海勃湾区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海勃湾区医疗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是医院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是医疗服务水平的体现。
“海勃湾区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意味着我们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既要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也要加强与国内领先医疗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交流,推动海勃湾区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海勃湾区人民医院院长肖济川说,“我们将坚持小综合、强专科、智慧化、数字化、现代化区域诊疗中心发展目标,努力打造‘百姓暖心、诊疗放心、环境舒心’的多元化医疗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海勃湾区还改扩建了千里山镇卫生院,建设了海勃湾区公共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慢性病管理系统,并改造林荫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为全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加大卫生健康事业政策支持力度,海勃湾区制定《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方案》《海勃湾名医人才工程实施办法》,进一步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出台《海勃湾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提质增效若干措施》《海勃湾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工作要点》和《海勃湾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康保障;出台《关于印发海勃湾区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海勃湾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进一步推进海勃湾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推进体制改革 完善服务体系
近年来,海勃湾区积极深化公立医院人事编制和薪酬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全员竞聘”的用人管理方式,实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强化“三医”联动机制,健全药品耗材供应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目前,区属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已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92.98%、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46.16%,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67.37%,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均符合国家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
为优化区属医疗资源布局,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海勃湾区组建“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挥三级医院牵头作用,充实二级医院骨干力量,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延伸海勃湾区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触手;建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下简称“三高”)三级协同、医防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为全区“三高”患者建立基线调查档,“三高”的总体控制率较基线水平提高10%以上。
海勃湾区积极打造“健康驿站和健康小屋”。目前,依托民政养老机构建成7家健康驿站,完成22家核酸采样亭改造,将其全部升级为健康小屋,为周边辐射区域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免费义诊,提供上下协同、一体化诊疗服务;完善“一老一小”健康供给需求,积极探索海勃湾区医养融合体系建设和托育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提升服务能力 推进专科建设
近年来,海勃湾区累计投入约9452万元,为区属公立医院、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医疗设备,不断加强卫生健康事业信息化、智慧化发展。目前,2所医院完成“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疾控中心慢性病筛查便携设备全覆盖,家庭病床试点可视设备投入使用。
为优化就医服务流程,海勃湾区推出了“免除押金+床旁结算+护士陪检+药物配送”等“一站式”服务。2家公立医院启用诊间结算系统,推行夜间“延时门诊”“家庭医生服务”等便民服务,化解就医时间难题。目前,海勃湾区正在探索区域检验、影像、心电结果互认系统平台建设。
海勃湾区着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区属各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100%,建设完成示范型中医馆2家、优质型中医馆5家;积极延伸中医药服务触角,千里山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覆盖到5个村卫生室。今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学会第二届针刀医学分会换届暨2023年学术年会在海勃湾区成功举办。
海勃湾区着力打造重点专科建设,围绕“六病”强化专科能力建设,建立了筛查—治疗—康复连续服务链条,加强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糖尿病足诊治专科、糖网病筛查等特色科室建设;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现有2个自治区级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中医心脑科、中医肛肠科),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已建成海勃湾区首家治未病中心;建设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消化诊疗中心和海勃湾区人民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进一步填补海勃湾区人民医院临床重点专科空白。
海勃湾区正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特色优势的专科专病群,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专科建设和发展,让人民群众能就近得到较先进和满意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记者:毕晓敏
编辑:毕晓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