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却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小区内车头贴车尾,行人穿行困难;马路变身停车场;医院、商圈停车“一位难求”……停车乱、停车难、治理难成了城市的“心病”,也成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理解停车难,才能缓解停车难。据统计,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4.3万余辆。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但是,与之相比,城市的停车位却十分有限,这是导致停车难的重要原因。
在我市,不少居民小区存在“车多位少先占先得”的问题。有些小区为了方便治理不允许地上停车,然而却没有解决居民的停车问题。停不下车,车主就只能冒着被处罚的风险违规停放在路边甚至出现占用消防通道、占用盲道等问题。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也是车流量大的区域,然而这些场所面临的停车难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此外,停车贵也是导致停车难的另一原因。居民对于停车收费价格存疑,不愿意停在收费停车场也是导致停车难的原因之一。
那么,该如何解决“停车难”?盘活资源、疏堵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分配,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大文章。在特定区域划分限时停车位,不仅能精细满足车主短时停车需求,也有利于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引入智慧化平台,利用好地上地下空间,是探索解决停车难题的又一办法,利用闲置地块建设立体停车库、沉井式停车库、临时停车场等,利用智能停车系统,降低停车难度,搭建智慧停车平台,实现停车管理智能化、信息公开化、泊位编码化,优化市民的停车体验;针对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四老”区域停车难问题,有计划利用部分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等地块,建设一批规模小、投资少、就近便民的“小微”停车场,从源头上增加车位供给,有效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此外,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也必不可少。加强对限时停车位的日常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指定管理人员进行常态化管理,发现停放不统一、不整齐的情况及时处理,同时尽可能增加对车主的提醒方式;对长时间违规停放的车辆,要采取处罚、拖移等强制措施;要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有参考价值的可以尝试实施,既能收集民情,也能体现职能部门治理停车难的决心。广大车主也要增强文明交通、文明用车意识,规范停车行为,共同维护和遵守道路交通法规,杜绝乱停车,尽量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近年来,我市也极力破解停车难,增设车位,搭建人行道违停处罚信息化系统,实行人行道违停“10分钟免罚”举措,设置路边限时停车位等等。
治理“停车难”,必须下决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因地制宜和创新创造方面下功夫。只有“硬件”不断上档次,“软件”得到大提升,停车难局面才会得到较大改观。(记者 张楚研 编辑 张楚研)
评论